A. 及时编制充分、适当的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B. 便于在完成审计报告前,对获取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结论进行有效复核和评价 C. 在审计工作完成后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可能不如在执行审计工作时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准确 D. 因审计工作时间有限,审计人员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A.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每个审计项目中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和总体复核 B. 对于特别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不信赖内部控制,不能仅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还应当实施细节测试 C. 细节测试比实质性分析程序更能有效地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D. 注册会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时应当使用被审计单位外部的数据建立预期
A.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 B. 若将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工作底稿通过打印等方式转换成纸质形式的工作底稿,归档时只需保存纸质形式的工作底稿即可 C. 审计工作底稿通常不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 D. 注册会计师取得的已被取代的财务报表草稿应纳入审计工作底稿
A. 从与形成应收账款有关的订购单、发运凭证、销售发票等入手,追查至应收账款账簿记录 B. 重新计算当年对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 C. 函证银行存款余额 D. 检查年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A. 对被审计单位生成的订购单进行细节测试,将供货商作为主要识别特征 B. 对需要选取既定总体内一定金额以上的所有项目进行测试,将该金额作为主要识别特征 C. 对运用系统抽样的审计程序,将样本的来源作为主要识别特征 D. 对询问程序,将询问时间作为主要识别特征
A. 审计证据的质量如果存在缺陷,可以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以弥补质量上的缺陷 B. 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的真伪,但对可能是伪造的或某些文件记录条款发生变动的情况,“职业怀疑”要求注册会计师应作出进一步调查 C. 不应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与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之间的关系 D. 通常分析程序既可以用于实质性程序,也可以用于控制测试
A. 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本身并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B. 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证据的质量均会影响审计证据的数量 C.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 D. 检查有形资产可以为其存在、权利和义务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A. 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 B.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能完成审计业务,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期限为审计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 C.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自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至少保存10年 D. 如果针对同一财务信息执行不同的委托业务,出具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将其视为不同的业务,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在规定的归档期限内分别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整为最终审计档案
A. 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足以提供充分的审计证据作为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B. 审计证据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与保持客户或业务时实施质量控制程序获取的信息 C. 通常信息的缺乏(如管理层拒绝提供注册会计师要求的书面声明)本身不足以构成审计证据 D. 注册会计师的任务是收集审计证据,无需鉴定作为审计证据的文件记录的真伪
A. 审计抽样的样本规模可作为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的数量界定 B. 要求的保证程度越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 C.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直接影响进一步审计程序范围的确定 D. 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越低,需要通过控制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