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1995年国际旅游支出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其国际旅游支出总额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 (2)1995年出境旅游人数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其出境旅游人数之和占当年世界出境旅游人数总和的比重没有超过五分之一: (3)2006年国家旅游支出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其国际旅游支出总额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 (4)2006年出境旅游人数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其出境旅游人数之和占当年世界出境旅游人数总和的比重没有超过五分之一。 A.4项 B.3项 C.2项 D.1项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1995年美国国际旅游平均支出与德国相比()。 A.美国高于德国 B.美国低于德国 C.美国与德国相等 D.无法比较

19,22,28,37,() A.47 B.49 C.51 D.53

目前我国气象卫星的技术能力,只能在太空给大气“拍照”,呈现出的是平面的图像,对大气的立体探测能力尚不足。随着卫星更新换代、新科技的研发,今后可以给大气做“CT”,比如能监测出云层的厚度、温度及湿度的分布、台风的热力学结构,这将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气象卫星在规模、核心技术方面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再经过十年的发展,有望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部分领域取得领先,可能从一个“气象卫星大国”变成“气象卫星强国”。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现阶段欧美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率略高于中国 B.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气象卫星技术水平相差十年 C.我国气象卫星未来将能够实现大气的立体探测 D.目前我国气象卫星技术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8~12题。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 】,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 】,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填入文中【 】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A.顾此失彼 画地为牢 B.崇洋媚外 闭门造车 C.本来倒置 固步自封 D.厚此薄彼 墨守成规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