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他曾说:“一个人要发现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万个人在失败的探索和悲惨的毛病中毁掉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说明了()
A. 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和谬误相对立
B.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等同、相互转化的
C. 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一种形式
D. 只要在谬误中总结教训,就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人们,为获得利益而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从认识论来说,这种做法()
A. 坚持了真理原则而违背了价值原则
B. 坚持了价值原则而违背了真理原则
C. 既违背了真理原则又违背了价值原则
D. 体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
一次,我国元代著名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摘梨止渴,唯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何不摘梨止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他迂腐:“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从中所得到的启示是,价值具有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一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
A.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B.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A. 直接现实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主体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