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0.05mg/L B. 0.5mg/L C. 5mg/L D. 50mg/L E. 500mg/L
A. 单室单剂量血管外给药c-t关系式 B. 单室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c-t关系式 C. 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 D. 单室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c-t关系式 E. 多剂量函数
A. 1/2 B. 1/4 C. 1/8 D. 1/16 E. 1/32
A. 0.05h<sup>-1</sup> B. 0.78h<sup>-1</sup> C. 0.14h<sup>-1</sup> D. 0.99h<sup>-1</sup> E. 0.42h<sup>-1</sup>
A. k=k<sub>a</sub>,且t足够大 B. k≥k<sub>a</sub>,且t足够大 C. k≦k<sub>a</sub>,且t足够大 D. k≥k<sub>a</sub>,且t足够小 E. k≦k<sub>a</sub>,且t足够小
A. 监督临床用药 B.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C. 研究治疗无效的原因 D. 确定患者是否按医嘱服药 E. 研究合并用药的影响
A. 当首剂量等于维持剂量的2倍时,血药浓度迅速能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B. 当给药间隔T=t<sub>1/2</sub>时,体内药物浓度大约经5~7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水平 C. 根据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不适合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 D.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方案,一般药物给药间隔为1~2个半衰期 E. 对于治疗窗非常窄的药物,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