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压给氧 B. 酒精湿化给氧 C. 间歇给氧 D. 低浓度持续给氧 E. 高流量吸氧
A. 保持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B. 保持缺氧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 C. 保持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D. 保持二氧化碳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 E. 保持缺氧及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A. 5~6L/min B. 2~3L/min C. 1~2L/min D. 3~4L/min E. 7~8L/min
A. 增加通气量 B. 吸氧 C. 保持气道通畅 D.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E. 提高呼吸系统兴奋性
A. 持续低流量给氧 B. 静脉滴注抗生素 C. 肌内注射呋塞米 D. 口服解痉平喘类药物 E. 烦躁时使用镇静剂
A. 呼吸兴奋剂 B. 祛痰平喘剂 C. 镇静安眠剂 D. 脱水利尿剂 E. 强心剂
A. 保持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B. 保持缺氧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 C. 保持C0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D. 保持C02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 E. 保持缺氧及C0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
A. 脑病 B. 脑瘤 C. 脑炎 D. 呼吸性酸中毒 E. 肺性脑病
A. 防止引起氧中毒 B. 缺氧不是主要的原因 C. 高浓度氧可降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剂 D. 促使二氧化碳排出过快 E. 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A. 胸廓疾病 B. 支气管哮喘 C. 尘肺 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E. 重症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