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发生例外情况,在审计报告归档之后也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修改或增加 B. 在完成最终审计档案的归整工作后,如果发现有必要修改现有审计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只需要记录修改审计工作底稿的理由 C. 审计报告日后,如果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的或追加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的结论,此时归档后的审计工作底稿会发生变动 D. 在完成最终的审计工作底稿规定后,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删除或废弃任何性质的审计工作底稿
A. 对编制的固定资产折旧分析表中存在涂改和写错的地方,A注册会计师安排助理人员重新抄写一份,并将原分析表销毁 B. 对审计工作中需要核对的工作底稿没有签字的,由A注册会计师统一代签 C. 对审计档案归档工作的完成核对表,A注册会计师签字认可 D. 补记录在审计报告日前已经获取的、与审计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
A. 对业务复杂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通常比对业务简单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要多 B. 不同的审计程序会使得注册会计师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由此注册会计师可能会编制不同的审计工作底稿 C. 当从已执行审计工作或获取审计证据的记录中不易确定结论或结论的基础时,记录结论或结论基础的必要性 D. 针对同一目标获取的不同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均应同等记录,不应进行有选择性的记录
A.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影响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B. 可靠的审计证据是高质量的审计证据 C. 从独立的外部来源获得的审计证据可能是不可靠的 D. 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是不可靠的
A. 由于与固定资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在实质性程序中运用分析程序 B. 通过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未发现异常,因此判断主营业务收入不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决定执行简单的实质性程序 C. 由于被审计单位调整产品结构,因此,在对主营业务收入审计时,不应过多的依赖分析程序的结果 D. 尽管对应付账款的分析性程序未发现异常,但在执行其他审计程序时,发现有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此时,注册会计师不应过多的信赖分析程序的结果
A. 销货发票副本、银行存款函证回函、购货发票、应收账款明细账 B. 银行存款函证回函、购货发票、销货发票副本、应收账款明细账 C. 购货发票、银行存款函证回函、应收账款明细账、销货发票副本 D. 应收账款明细账、销货发票副本、购货发票、银行存款函证回函
A. 注册会计师利用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比较 B. 对应收账款余额或银行存款的函证 C. 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 D. 对客户执行的存货盘点或控制活动进行观察
A. 审计工作中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但是应当考虑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的可靠性 B. 注册会计师用观察、检查及函证、询问、重新计算和分析程序均可获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审计证据 C. 在某些情况下,存货监盘是证实存货存在性认定的重要审计程序,但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以检查成本高或难以实施为由而不执行该程序 D.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A. 确定实质性分析程序对特定认定的适用性 B. 再次测试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 C. 针对自上年以来尚未发生变化的账户余额收集证据 D.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