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 B.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 E. 红白血液病M5
A. Ⅲ、Ⅴ、Ⅶ、Ca<sup>2+</sup>、PF3 B. Ⅹ、Ⅴ、Ca<sup>2+</sup>、PF3 C. Ⅷ、Ⅹ、Ⅴ、Ca<sup>2+</sup>、PF3 D. Ⅸ、Ⅳ、Ⅱ、Ca<sup>2+</sup>、PF3 E. Ⅺ、Ⅻ,Ca<sup>2+</sup>、PF3
A. HbA(α2β2) B. HbA2(α2δ2) C. HbA(α2β2),HbA2(α2δ2),HbF(α2γ2) D. HbA(α2β2),HbA2(α2δ2) E. HbA(α2β2),HbF(α2γ2)
A. 粒细胞百分比总和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B. 各阶段粒细胞之和与有核红细胞之比 C. 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D. 成熟粒细胞百分比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总和之比 E. 成熟粒细胞与红细胞之比
A. 增生极度减低 B. 增生减低 C. 增生活跃 D. 增生明显活跃 E. 增生极度活跃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白血病 C. 红白血病 D.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A. 缺铁性贫血 B. 巨细胞性贫血 C. 自身免疫性贫血 D. 自身障碍性贫血 E. 地中海贫血
A. 新生儿至5岁 B. 5~7岁以后 C. 13岁以后 D. 15岁以后 E. 18岁以后
A.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D.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E.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A. 使用肝素抗凝剂 B. 血浆pH在10.0以上,可达到最佳聚集效果 C. 此试验前1周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D. 在PRP中加入诱导剂 E. 以PRP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