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3天 B. 3~4天 C. 4~5天 D. 5~6天 E. 6~7天
A. 0.9%生理盐水 B. 3%高渗盐水 C. 20%硝酸银烧灼 D. 漂白粉溶液 E. 0.1%雷佛奴尔溶液
A. 定期B超复查观察 B. 内囊摘除术 C. 肝动脉结扎术 D. 射频消融治疗 E. 肝部分切除芳
A. C5~T6椎间隙穿刺 B. T6~T12椎间隙穿刺 C. T12~L5椎间隙穿刺 D. 骶裂孔穿刺 E. 肌间沟穿刺
A. 长时效肌松药后加用中时效或短时效肌松药,长时效肌松药使其后加用的中时效或短时效肌松药时效延长 B. 化学结构为同一类的两肌松药复合应用其作用协同 C. 增加剂量或预注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可缩短其起效时间 D. 去极化肌松药与非去极化合用时其作用相互拮抗 E. 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起效时间与强度呈反比,肌松强度弱的肌松药其起效时间快
A. 病人无发热,血沉正常 B. 病后一周内可表现基础代谢率略高,甲状腺摄?I量降低 C. 病后一周内可表现基础代谢率降低,甲状腺摄?I量降低 D. 多见于30~40岁女性 E. 多表现为甲状腺突然肿胀、发硬、疼痛
A. 血常规 B. 尿常规 C. 血清淀粉酶 D. 腹部B型超声 E. 腹部X线片 F. 尿淀粉酶 G. 尿细菌培养 H. 血细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