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口服短效避孕药 B. 复方长效避孕针 C. 皮下埋植剂 D. 输卵管结扎术 E. 含铜IUD
A. 安定 B. 阿托品 C. 哌替啶 D. 苯巴比妥钠 E. 氯丙嗪
A. 吸宫术 B. 药物流产 C. 钳刮术 D. 绝育 E. 甲氨蝶呤杀死胚胎
A. 防止受精卵着床 B. 防止精子进入输卵管 C. 防止精子与卵子相遇 D. 防止卵子由卵巢进入子宫 E. 影响卵巢排卵
A. 更年功血诊刮术后 B. 月经干净后3~7天 C. 人工流产后宫腔深度小于12cm D. 哺乳期月经未来潮时 E. 阴道分娩后42天,剖宫产术后3个月
A. 子宫内膜非细菌性异物反应 B. 产生前列腺素 C. 不利孕卵着床 D. 抑制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 E. 吞噬细胞功能明显活跃
A. 机械作用,阻止孕卵着床 B. 抑制排卵 C. 通过异物局部效应发挥作用 D. 刺激子宫内膜产生前列腺素影响着床 E. 刺激子宫内膜产生非细菌性炎性反应
A. 工具避孕—阻止精卵相遇 B. 宫内节育器—阻止受精卵着床 C. 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改变宫颈粘液性状 D. 输卵管结扎—阻断精卵相遇 E. 探亲避孕药—防止受精
A. 术后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防止逆行性感染 B. 术后休息3天 C. 术后1个月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D. 术后1、3、6、12个月需随访 E. 术后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节育器脱落
A. 带器妊娠 B. 节育器异位 C. 感染 D. 闭经 E. 节育器嵌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