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刚上班,三平镇的党委书记欧阳克同志就召集全体党政领导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研究东沟三、四村民组争地一事,会议正在进行过程中,办公室的小吴匆忙汇报:市委办急电,说我镇东沟村的部分群众到市委上访,市委要求我们立即派人前去平息事态。欧阳克书记本不舒展的眉头更皱了。提起东沟村,欧阳克书记和同志们只摇头。多年来,该村是三平镇的老大难,村子不大,矛盾不少。村领导班子经常是非不断,今天你上任我踢你,明天他当支书就轰他。说真的,镇里年年派工作组进村稳定班子,解决矛盾,可终因种种原因,效果不佳,连起码的正常工作都无法顺利开展。为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欧阳克书记决心进行组织整顿,以镇党委、镇政府的名义成立了工作组,抽调三名机关干部长期住村。经多方做工作,在充分走访党员和群众的基础上,把已60多岁的老支书王木旺同志重新安排到了支部书记的位置上,村里的工作慢慢地开展起来。谁知,就在镇领导稍微松口气儿,忽然又传来了东沟村三、四组为争地而闹得不可开交的消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欧阳克书记决心要查个水落石出。东沟村第三、四村民组是相邻的两个生产小组,早在区域划分时,为把两组的土地边界区别开来,就设定了一条宽两米的小路作为边界。多年来,你种你的地,我耕我的田,倒也相安无事。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再加之该村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好的带头人,群众得不到正确引导,部分人私欲膨胀,就连那两米宽的小路,总面积不过二分半的耕地也成了征战对象。相邻两家今年你种麦往外扩一点,明年他犁地向路边多犁一点,年长日久,原先划定的小路已不复存在,于是争占地边界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两组群众对此摩擦不断,关系日趋紧张。到1998年12月,第四村民组的王大平一家在区域划分不明的情况下,认为第三村民组的陈发庆一家多占了第四组的耕地,在未经任何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将陈家的小麦田锄去了半亩,邻里关系以此为突发点恶性升级。在派性相当严重的东沟村,这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在群众的眼里,这是第四组向第三组的挑战,于是这起简单的个人纠纷就上升为组别纠纷,两组相斗一触即发。三组群众来了个后发制人,断了第四组的水源。水乃生命之源,无水吃的第四组村民急不可待,于是就发生了赴市委上访的一幕。说起水源一事,话还得从头说起。早在大集体的时候,东沟村集体兴建了一眼机井,建在三组,同时供第二、三、四三个村民组群众吃水和浇地,在没有争议之前,三组一直行使本组职责,及时供水,方便浇地。当三、四组发生地界纠纷,第三组就断了第四组的水路,于是就由争占地边界引发了水的争端。年关临近,群众生活乃重中之重,为尽快平息事态,欧阳克书记明确指示: (1)双方要拿出确凿证据,查询历史档案,要尽快确定边界,确保一次划分到位,不遗留任何问题。 (2)第三组要保证第四组群众用水,第四组要尽快动手,配套本组的用水设施,确保6月30日通水。按照欧阳克同志的指示,三平镇已组成两个工作组分别深入三组、四组做好协调工作,因地界引发的争端也逐渐得到了平息,闹哄哄的东沟村又逐渐恢复了宁静。可此时此刻,欧阳克同志的心情却一点也不平静,他知道,摆在他前面的任务还很艰巨,很多群众工作尚待他继续去做,他必须坚定地走下去,走到群众中去。


    问答题

    B区党代会刚刚闭幕,新一届区委便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发展第三产业的具体措施。主持会议的C书记首先发言:根据我区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党代会已确立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今天,我们研究一下落实这一思路的具体措施。书记办公会上酝酿过,我和D区长交换过意见,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充分利用区机关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拆除临街办公楼和东、西两楼的一部分,投资6000万元建一座集商贸、娱乐、办公为一体的大厦,搞规模经营,在第三产业中起龙头作用。为了增强我区的知名度,就以区名为商厦之名。现在请大家就这个问题谈谈各自的意见。常委们发表了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区机关虽处全市的黄金地段,但目前大型商厦已有十几座,距区机关200米以内就有三座,如果再建此类设施,势必两败俱伤。发展第三产业只能因势利导,因市设场,不能设场引市,况且区财政年收入仅有2500万元左右,除人头费和事业费外,机动财力很有限,钱从何而来?另一种意见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待我,招商就能引资,筑巢便可引凤,只要有场,何愁无市?既是大厦,就要一大、二高、三新颖,二十年不落后。要建就应尽快上马。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以龙头带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促经济的思路可行,但要广泛听取意见,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聘请专家论证,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议研究。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资金缺口极大的现阶段,是否可以按长远规划设计,深埋地基,先建地下商场和二三层商用房和四五层临时办公房,尽快投入营运,取得效益,待财力宽松后,再进行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激烈争论之后,C书记请大家表决,以“5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形成决议。C书记要求大家进一步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全力以赴建好大厦。开工奠基仪式后,限期承建单位交付使用。至于资金来源,一是让承建施工单位垫付;二是让有关单位预付地下商场工程款;三是吃财政老本;四是靠借贷支付;五是动用干部职工调资款。设想不等于现实,地下工程款用完,财政老本吃光,贷款被政策所阻,施工单位在框架建到第九层时停工催款,原计划1996年5月竣工使用的大厦成了幻影。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转机。据项目组了解,一外商愿出全部造价将大厦建成并独家经营。这一信息乐坏了B区领导,一方面给广大干部群众报喜宽心,一方面又给施工单位鼓劲加油。但建第十二层时未见外商分文投入,经再度拜访,才知该外商中途改变了初衷。意欲状告,却又无意向书为凭,无奈只好孤注一掷,在十三层封顶而草草收兵。目前,一座长期停工的大厦框架犹如庞然大物摆放在A市的主干道旁,被群众讥讽为“三气”商厦:市领导看着生气,指责其有损市容;B区干群看着生气,他们因此而三次延缓了调资时间;路人看着生气,纷纷议论这是官僚主义的产物,是盲目追求洋、大、空的标志。


    问答题

    李·亚柯卡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由于他的领导才能突出,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就卓著而蜚声整个美国。他曾先后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和克勒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并被美国前总统里根聘为“自由女神像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主席,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李·亚柯卡成为当代美国优秀企业家和领导企业成功的经验,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来做高度概括。他说:“我总觉得一名管理人员如能发动另一个人去干,他就作出了很大成绩。使一个企业运转过来,发动人就是一切。”他认为,上司对下属不只是做权威人士去发号施令,而“更多的是作为一名顾问和高级同事”,要使下属“自己成为自己的上司并去制定他自己的目标”。亚柯卡称这些是“通向领导职位的秘诀”。如何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亚柯卡建立并一直坚持和采用了他的“季度检查”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季度检查”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每隔三个月,都要和他们的顶头上司一起,当面坐下来检查自己上一季度的工作的成就和不足之处,制定出下一季度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包括计划、工作重点和实施措施),并将这些与上司取得一致意见的目标形成书面材料,签字后交顶头上司以备下季度检查。亚柯卡对他的“季度检查制”十分欣赏,他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我从未发现过比这更好的方法去刺激人想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火星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