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只需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 B. 只需按弯曲疲劳强度设计 C. 先按弯曲疲劳强度设计,再校核接触疲劳强度 D. 先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再校核弯曲疲劳强度
A. 靠近节线处的齿顶部分 B. 远离节线处的齿顶部分 C. 靠近节线处的齿根部分 D. 远离节线处的齿根部分
A. 不能确定 B. σH1>σH2 C. σH1=σH2 D. σH1<σH2
A. 30°切线法 B. 尼曼法 C. 光弹试验法 D. 抛物线法
A. σH1=σH2 B. σH1>σH2 C. σH1<σH2 D. 不确定
A. 模数 B. 齿面硬度 C. 轮齿的形状 D. 齿面粗糙度
A. 齿轮支撑底座的振动情况 B. 载荷沿齿宽分布不均 C. 齿轮自身制造精度引起的误差 D. 双齿啮合时的载荷分配不均
A. 便于安装,并考虑装配时的轴向窜动而保持接触宽度不变 B. 提高小齿轮的齿根弯曲强度 C. 依照同寿命设计原则,使两齿轮接近等强度 D. 提高小齿轮的齿面接触强度和承载能力
A. 轮缘 B. 轮幅 C. 幅板 D. 轮毂
A. 齿顶圆上的压力角 B. 分度圆上的压力角 C. 节圆上的压力角 D. 基圆上的压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