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左传》称: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於武城。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焚其衬,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对这段文献理解有误的是:

A. “面缚衔璧”是向对方表示完全臣服的礼节
B. 楚王不知如何应对此礼,大夫逢伯建议他仿照武王克殷时微子启面缚衔璧的旧例,楚王照做。这说明“例”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在中国古代是源远流长的
C. “大夫衰绖,士舆榇”都是凶礼,表示臣子对国家和国君命运的哀悼
D. “受其璧而祓之”,意思是接受对方的投降,但宽恕对方其他罪行,还要以礼消除投降者身上的灾气。“焚其衬,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是说烧掉了投降者的棺材和丧仪,仍然重新任命他做国君,把他迁居到征服者的国都去生活,令其处于征服者的直接监控之下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各国田制变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春秋时期各国的田制变革从根本上废除了公有制基础上的井田制,建立了土地私有的小农经济田制
B. 春秋时期的田制变革主要集中在增加单位面积的赋税上,各国的田赋税收大多比之前翻了好几番,这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C. 春秋时期田制变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扩充军队数量
D. 郑国和鲁国当时都进行了按田亩收税的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楚国的“书土田”都是按照土地产出的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赋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军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各国基本上进行了扩军运动,各国军制的调整主要是量上的扩张,在军队统帅和指挥机制上没有根本的变化
B. 西周时期的30人车乘制到春秋时代发展成了75人车乘制。虽然贵族车兵仍然构成军队的主要兵种,但随着步兵数量的激增,徒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C. 伴随着各国的扩军运动,各国的军队总数飞速膨胀,打破了西周时代“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的礼制限制
D. 伴随着军制改革的深入,到春秋晚期,各国都实现了文武官员的分职,由文武一体、世卿世禄的贵族命卿掌军的传统被君主和将军掌握军权的体制取代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郡县制度出现于战国时期,为各国变法改制的产物
B. 郡县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为各国扩张战争的产物
C. 郡县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起初都是国君直辖的地方区域
D. 春秋时期的县大多比郡大,战国时期秦国的郡则比县大

关于郑子产铸刑书事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贵族阶级的不安,因为这将打破“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导致贵族在司法领域的特权受到威胁
B. 子产铸刑书是为了挽救郑国统治危机而做出的,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如有可能,子产本人也不愿意铸刑书
C. 子产铸刑书的内容虽已不可详知,但从其它记载看,铸刑书之后,郑国诉讼数量飞速增长,社会秩序一度出现了动荡局面
D. 子产铸刑书的行为震动了春秋晚期各国的贵族阶层,其立法内容成为其后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的样本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