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对于文中第四段“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一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女孩借母亲的话来讽刺母亲感到报复的快意。
B. 女孩按母亲的意思去努力奋斗独立生活。
C. 女孩反驳母亲:没有你,我活得更好。
D. 女孩可能利用美貌作资本来求得生存。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表明了主旨点明了题意。
B. 文章开头描写“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正好体现了“母亲不疼她”、“没有温暖”。
C. 母亲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女儿也慢慢理解了母亲,最终加深了这对母女的感情。
D. 母亲调动了A市、B市、C市的媒体,甚至南下寻女,说明母亲是无比疼爱女儿的。

对文中“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瘦小而且处于城市外围或者边缘,名字不为人熟悉。
B. 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抱恨终生。
C. 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指令性任务。
D. 河岸上堆积了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

寻人启事金文吉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寻母,速归。对文中“没有温暖的家”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母亲不疼爱女儿。
B. 母亲忙于挣钱。
C. 母亲忽略对女儿的精神关爱。
D. 母亲对女儿限制太多。

关于第一段的段意有如下四种概括,其中最准确的一种是:

A. 有关人类的许多问题之一就是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B.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C. 对探索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的几种不同态度
D. 有关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是每个时代的志士勇敢探索的问题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