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A.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使得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B.从事创造性活动,必须打破世界的对称性C.现实的对称不同于逻辑的对称D.打破原始的对称性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首要条件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麈(zhǔ)尾,是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认为麈尾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介绍麈尾实际的功能作用 B.简述麈尾从魏晋到宋兴衰演变的历史过程 C.说明近代麈尾形制了然而一般人却误解或不识的原因 D.剖析文献界与文物界脱节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将会是怎样的图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他才是北京旧城改造的主持者B.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贡献不为人所知C.梁思成是受到朱启钤的影响才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D.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某市一项对交谊舞爱好者的调查表明,那些称自己每周固定去舞厅跳交谊舞一至两次的人近三年来由28%增加到35%,而对该市大多数舞厅的调查显示,近三年来交谊舞厅的顾客人数却明显减少了。以下各项如果是真的,都有助于解释上述看起来矛盾的断定,除了()。A.上交谊舞厅没什么规律的人在数量上明显减少了B.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该市交谊舞厅普遍凋低了营业价格C.家庭交谊舞会逐渐流行D.受调查的交谊舞爱好者只占全市交谊舞爱好者的10%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11-115题。
2008年1-6月浙江省城乡居民收支数据表
2008年1-6月,城镇居民8类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0%的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