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是培养信仰的的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法律、规范等推行的必要措施。以下几点对班组管理中实施“灌输”式教育理解正确的是()

A.“灌输”式教育是一种持续的、反复的、不厌其烦的教育,灌输的内容主旨具有唯一性,而灌输的方式必须灵活多样
B.公司的安全红线准则是不可触犯的类似法规性质的条文,必须恪守执行,这样的规定必须灌输严格执行的理念;
C.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经发现的任何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都应形成规范,并对员工进行灌输式教育;
D.技术条件的任何细小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技术的标准化管理是应该坚持不变的管理理念,是保证生产平稳进行的必要条件,任何工艺偏差都应该上升的事到管理的标准,灌输给职工技术标准化的观念。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关于安全的“海因里希”法则是讲300个安全隐患必然会引发29起小型事故,也必然会造成1起重大事故。该理论同样也适应于班组管理的其他方面,如现场、技术、设备、质量等,这个法则的理论落脚点是()。

A. 人本身有性格缺陷如鲁莽、草率、激进等,所处的环境,大到社会环境小到班组环境都可能助长性格缺点的发展;必须由此出发考虑培养职工习惯的方法。
B. 强调了培养员工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一个良好习惯,必须经过29次重大改进或纠正,每一次纠正要重复300次动作。
C. 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发现不良习惯要及时指出、立即改正,发现优点及时表扬鼓励。
D. 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培训要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E. 任何工作都要督促员工反复练习,让规范成为一种习惯。

11.2015年年初至今将近6个月的时间里,车间领导数次提及“我们的5S工作现在正处在由‘2S整顿’向‘3S清扫’过渡的阶段,而离更高要求的‘清洁’与‘素养’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你认为以下对领导的讲话意思理解正确的有哪些?( )

A.整理、整顿、清扫阶段是5S管理中较简单、可量化解决的几步,我们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B.清扫到清洁阶段是现场管理质变的开始,这需要在清扫阶段上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提高职工的清洁意识,一方面这是一个不可量化的长期阶段,另一方面又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缩短的步骤
C.现场管理的水平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职工现场素质提高的过程,我们必须稳扎稳打,不能搞大跃进式的突击,也不能满足现状放任自流将现有成果毁于一旦;
D.清扫到清洁阶段是5S管理中最难实施的阶段,要作为一项车间基本策略长期执行。
E.5S素养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是建立在前4S基础之上的,又蕴含在前4S之中,是前4S工作精神的凝结与升华阶段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职工因对工作安排不满,将矛盾诉诸车间领导以期获得解决的情形,这从某个方面折射出我们的班组长在作为“职工与领导间沟通的桥梁”这一角色上做的还不够好,那么以下几点关于如何做好这一“桥梁”性的工作,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些?()

A. 首先要做到诚信,也就是言而有信,在职工中树立起可被信任形象。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B. 平等,放低姿态,尤其是出现矛盾时,要从职工的角度出发,用平等的姿态去商讨问题的解决办法。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而得过且过委曲求全的姿态责容易被视为能力不足。
C. 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做好向员工的疏通、解释工作。立场的不坚定是很多矛盾处理不好的一个基本点。往往是按照公司的立场传达工作安排,往往又会不经意间加入自己错误的理解,这样就夹杂了自己的立场;同时当职工对工作安排有强烈意见时又会立即动摇,完全站到职工的立场上去。这样的摇摆会使本来清晰的工作思路变得很复杂。
D. 会使用倾听与表达的艺术。做好倾听,才能为下一步的交流奠定基础。真诚的,婉转的表达,不要让对方感觉被压制的不自在。
E. 车间作为某项工作安排的发起者,具有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当某项工作职工不能理解车间的安排意图时,可以直接向车间反映、询问。
F. 将车间安排工作的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G. 利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与职工进行无缝隙沟通,充分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想法。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窗户如果破了,若不及时修补,时间一长其他窗户也会被破坏。“破窗效应”在现场管理上有很多实际意义,好比说:一面干净的墙出现一些涂鸦,若不及时清理,正面墙会很快被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的涂鸦占满;一个干净的墙角,人们会不好意思往那里丢垃圾。但是,一旦出现垃圾,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往那丢,丝毫不会感到羞愧。以下几点中,你认为会形成“破窗效应”的有哪些?( )

A. 组里有一名经常穿有破洞衣服的职工;
B. 一排设备中有一台漏油不及时清理
C. 将一个待用的料包暂时放在墙角里;
D. 将取样器挂在某台罐的取样口上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