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献综述需要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引文的核心观点
B. 优秀的文献综述主要为他人的研究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C. 文献综述需要总结现有研究,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
D. 撰写专门文献综述需要深厚的专业积淀和超强的理解、概括能力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春运期间,青岛火车站开设全国首个“旅客抱怨中心”.值班人员24小时倾听旅客诉求,接受乘客抱怨,成了________的“出气筒”。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当其冲
B. 货真价实
C. 名副其实
D. 首屈一指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先生虽辞世多年了,但他那些富含哲理的话语,一直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
B. 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C. 这幅画虽然构思新奇,但是色调太暗,我的态度是不赞一词。
D. 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要求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 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下列有关“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普遍重视经学的义理和思想研究
B. 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不同流变
C. 汉代以后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
D. 传承至今的经学有诗、书、礼、易、乐、春秋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A. 七言古诗
B. 七言律诗
C. 七言排律
D. 七言绝旬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