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士顿矩阵中高市场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是指( )。A. B.C.D.
查看答案
品类管理能实施才有价值当前零售商实施品类管理有两大误区: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实施品类管理。因为对手在做?因为概念时髦?因为有人建议?二是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品类管理。现实问题如此之多,品类管理又如此复杂,从哪里入手?想抓住一点切入,但又不知组织上如何保证。诚然,要管理到品类甚至单品,的确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但正像星巴克总裁舒尔茨所说的——“将心注入”,才能真正塑造零售商在经济链条中的增值作用和根本价值。品类管理的重心何在?传统方法渐行渐远零售企业中,采购部和门店(营运部)主管商品销售,它们各自担负很多责任。但长期运转以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1.忘了“以顾客为中心”,忽略零售商的核心价值。零售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商品附加服务”,通过独特的、基于商品的附加服务形成品牌形象。比如:如何针对食用油这个商品提供附加服务呢?食用油是习惯性购买商品,消费者使用习惯不会轻易改变。如果一家超市开在广州旧城区的社区附近,那里的传统广州人素来有食用花生油的习惯,所以花生油比其他如大豆油、玉米油等重要。但新城区的情况则不同:年轻的家庭更追求健康,低胆固醇的油类会比较受欢迎。另外,旧城区的家庭成员比较多,厨房备有小瓶,习惯自己动手分装,多购买大包装(5升以上):但年轻家庭怕麻烦,会选择小包装(1.8升),因为不用倒腾到小容器里。所以,老城区的超市会先按成分(花生、大豆等)陈列食用油,然后把大包装花生油放到最方便拿取的地方,而非按普通的陈列法则,把大包装放底层。这种为顾客着想的陈列形象和商品组合,不但体现零售企业的专业性,最关键还在于建立了零售品牌形象。但一般情况下,门店只是执行者,对商品特性理解不深,如果由门店控制陈列,会因为各门店领导者的个人认识和观点不同,最后导致位置摆放和空间分配与顾客需求相差很远。忙于谈判进场费的采购部门也有类似情况。2.品类的发展缺乏规划和策略。采购员考虑问题时更多的是从单品出发,而不是从整个品类的发展出发,更忘记在品类层面上与对手竞争。门店一旦陷入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哪有时间考虑品类的发展?于是,企业上下就是想着如何拿到更好的单品价格和促销方案,如何在几个单品上跟对手拼个你死我活。虽然供应商会责怪商家乱价,但他们的晶牌知名度却得到提升,也算值得。其实零售商不想成为供应商品牌的推广基地。但没有品类发展策略,制订计划就带有很大盲目性,花很多力气也抓不住消费者需求。比如,饮料是价格低廉的食品,而不同饮料的差异性又很大(茶饮料、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消费者很大程度上带有尝新的购物心理。只要零售商在品类策略上能满足这种需求,就能在长期经营中赢得顾客。 上期做茶饮料促销,本期促销就该转到其他类型的饮料,至少同类但同质性不高的。在试验中也发现,变化的商品物有所值,品类竞争能力就会加强——顾客潜意识里觉得该店饮料多,价格还便宜。品类管理要解决什么问题?新的商品管理模式——品类管理——更能符合零售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是一种以发展品类(而非某个商品的品牌)竞争力为目标的管理方法,主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内部:品类优化平衡和协调品类内部的各种关系:1.商品种类和数量。销售哪些商品?它们在店铺中扮演什么角色?各采购多少合适?这些问题每天都要面对,在商品管理中最为重要。2.商品种类与空间。每个商品(供应商)都希望取得更多的排面,更好的展示位置。很多新品都可能有很好的销售潜力,但门店空间资源有限,不能满足所有的期望。3.价格与销售。价格包含商品本身价值和商品附加服务价值两个部分。相同商品在不同门店里的价格可能不同。这与进货价有关,也与附加服务定价有关。例如在家乐福,顾客可能兴奋于某个低价单品,而主动接受其他高价货,即使明知后者价格稍高。这个高价位,就是家乐福定出的附加服务价格。其他零售企业也一样想做到这一点。4.促销与销售。评估促销效果,除了看短期效益,也要看它对品类销售的影响。例如低价促销短时间可促进销售,但长时间使用又影响品类发展。像食用油这个分类,价格敏感度非常高,价格促销自然有效。但定位不清晰的促销,会使这个品类的促销影响越来越小。5.服务与零售品牌。零售企业的品牌形象是可以变化店铺提供了更准确或独特的服务,就能建立某种新品牌形象。品类管理可以对此作出不少贡献。外部:品类竞争凭借一个品类的综合表现赶超对赢得当地的一个细分消费者市场。1.品类组合。除非做自有产品,零售企业很少能掌握商品的生产和开发。但组合商品的品种、价格、促销,就能体现附加服务的独特性,争取到目标顾客群。2.品类策略。某一次的品类组合取得优势,并不代表长期竞争力。因此,要把每个品类作为一个可控制的服务单元,定期评估晶类的定位和竞争力,由此制定店铺发展的方向和营销策略、典型的有:提高客流量策略、提高交易量策略、产生策略、产生现金流量策略、快乐制造策略、形象强化策略。推行时的常见问题一些零售企业也尝试与供应商合作,开展品类管理项目,或在内部尝试实施。但很多时候,要么做完一次项目后就打入冷宫,要么项目中途就放弃或草草收场。1.急于求成,初始目标太大,项目过于复杂。零售商总想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和矛盾,结果并不好。要知道,由原来的模式转变为品类管理模式需要一个过程。门店品类众多,要把所有的品类都纳人品类管理范畴,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绝非几个月就能实现。零售企业自己没有品类管理的底子,指望与供应商合作一把就实现品类管理,可谓天方夜谭。要知道,与供应商合作品类管理是高阶项目,只能在部分门店的部分品类上,当实验开展。另外,品类管理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项目,它是评估分析—计划—实施—回顾的循环过程。初始阶段搞得过于复杂,分散精力,就很难不断循环进行下去。执行过品类管理的人都知道:评估分析阶段特别容易使项目复杂化。大家急于求成,会一下子考虑过多的因素。实际上,一开始评估品类,考虑利润、销售量、陈列位置、空间面积这几项主要因素就够了。当然,对特定品类,可以增加特别因素,如:洗洁精会考虑包装规格因素,文具会考虑包装吸引力因素。这些因素的数据或资料比较容易取得,能使品类管理项目顺利地推行下去。2.实施中缺乏步骤性。品类管理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如采购部、陈列部、门店乃至市场企划部。以前各部门之间已经有特定的沟通和协调方式(甚至根本就没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要改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以前没有采购部特别指引,门店基本上自己决定陈列,但在新模式下,陈列应完全按照总部的要求,门店只能对总部反馈意见。你不可能要求大家马上达到最好的协同状态,因此一定要有循序渐进的步骤,让各部门逐步感受到收益,才能完成这样大型的项目。问题:1:文中所反映的企业实施品类管理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2:案例中实施品类管理主要抓了哪几个方面工作?
常规性品类是用于加强零售商的“一站式”购物形象,为利润的增长提供机会的品类。( )
A. 对
B. 错
在2007中国零售业品类管理实施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实施品类管理的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困难是:相应的软件系统工具不到位,缺乏信息系统支持。( )
A. 对
B. 错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
A. 我国无法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
B. 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C. 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建立在低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
D. 必须经历一个很长时期才能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