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夕阳西下,有的人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的人则只能说一句“哇,好美”。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这一事实所蕴含的哲理是
A.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B. 人们的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 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
D. 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查看答案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 逻辑证明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B.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C. 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D. 在认识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
A. 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B. 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
C. 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
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失败的实验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是因为
A. 成功是普遍的,失败是个别的
B. 真理与谬误没有原则的界限
C. 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