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在饥饿时只有一个烦恼,吃饱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各不相同
C. 事物的矛盾是人们的主观感受
D.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在老少边穷岛地区,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习主席的的这一论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 要注重事物的量的积累
D. 办事情要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都去哪了》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它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具有特殊性
B. 运动是绝对的
C. 矛盾具有普遍性
D. 认识具有无限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但是,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了

A. 对待工作要有主次,有重点
B. 事物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相互转化
C. 对待问题要有辩证法的观点
D. 对待事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说法,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超过0.4就表明进入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状态,而一旦超过0.6则意味着“高度不平均”,可能发生社会动荡。这从哲学上表明

A. 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都是有条件的
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D.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