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列关于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争端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人民币汇率制度正如其他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一样,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中国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的国家,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我们一贯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坚持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考虑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将给世界和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要选择一个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汇率机制。——摘自外交部网站(2006年3月29日) 【材料2】 2005年,民主党人舒默和共和党人格雷厄姆联合提出“舒默一格雷厄姆修正案”(即“汇率报复案”),称“如果中国不在6个月内让人民币自由浮动,就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征收27.5%的关税”,希望借此逼迫中国调整汇率。——摘自新华网(2006年3月27日) 【材料3】 许多美国的制造商和政客都认为人民币至少被低估了40%,给中国出口商带来极其有利的竞争优势,以至于2005年美中贸易赤字高达2020亿美元。——摘自新华网(2006年3月27日)【材料4】 中国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未来的汇率改革进行了描述,指出中国将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摘自新华网(2006年3月24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1)西方国家强迫人民币升值的目的是什么?(2)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目标模式是什么?(3)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主张包括哪些方面?(4)我国汇率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第 34 题 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并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以下问题: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幅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A. 主观主义的学风
B. 宗派主义的党风
C. 党八股的文风
D. 官僚主义的作风

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A. 商业资本
B. 借货资本
C. 产业资本
D. 流通资本

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处理不当,会造成:()

A. 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 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 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 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