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利用待测物理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可直接获得被测物理量的结果; B. 利用待测物理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不能直接获得被测物理量的结果; C. 利用直接测量量与被测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间接获得测量结果; D. 利用直接测量量与被测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不能间接获得测量结果。
A. 长度、重量、温度的测量,是直接测量; B. 物质密度、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是直接测量; C. 水银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属于直接测量; D. 数字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属于间接测量。
A. 测量要素包括测量方法、设备和结果; B. 测量值必须包括两部分:数值和单位; C.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约定真值; D. 电子电荷量1.602176565×10-19库伦,是理论真值。
A. 被测对象客观存在的实际值,包括数值和单位; B. 理论真值,也称绝对真值,例如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C. 约定真值,也称规定真值,是一个接近真值的值。例如h = 6.62607015 x 10-34 J.s; D. 相对真值,使用更高精度等级的量具指示值作为较低等级量具的真值。
A. 误差的正负号,代表了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方向; B. 误差的单位与测量值的单位相同,通常取一位有效数字; C. 误差可以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完全消除; D. 误差的常用表达有:绝对误差、百分误差和相对误差。
A. 过失误差,需要在测量数据中如实记录并作为实验结果使用; B. 过失误差,需要在测量数据中如实记录但不可作为实验结果; C.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更换测试方法或仪器设备进行有效减小; D. 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增加测试次数获得减小测试结果的误差。
A. 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测量对象(被测物理量)、测量数值和不确定度; B. 不确定度,可以评价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采用置信区间表达; C.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表达,包括:数值、不确定度和单位; D.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大小,代表了测量结果的误差大小。
A. 均方根差是反应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指标; B. 均方根差能有效体现统计结果的误差波动幅度; C. 均方根差的大小,与测量次数有关; D. 均方根差的大小,与测量次数无关;
A. 分为A类和B类不确定度; B. 增加测量次数,A类好和B类不确定度均可以减小; C. 可科学测量中,仪器误差限归为B类不确定度; D. 测量结果的总不确定度,与A类和B类不确定度相关。
A. 单次测量不能用A类不确定度表示; B. 多次测量的表示,不含B类不确定度; C. 直接测量的结果,不确定度是恒定的; D. 间接测量的结果,不确定度会产生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