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椭圆囊、球囊、壶腹嵴和蜗管 B. 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 C. 椭圆囊、壶腹嵴、膜半规管和螺旋器 D. 椭圆囊、膜壶腹、蜗管和螺旋器 E. 椭圆囊斑、壶腹嵴、膜半规管和蜗管
A. 骨螺旋板 B. 蜗轴螺旋管 C. 蜗管前庭壁 D. 蜗管鼓壁 E. 蜗管外侧壁
A. 迷路动脉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 B. 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 C. 蜗支经蜗轴内的小管分布于蜗螺旋管 D. 由耳后动脉发出的茎乳动脉尚分布到部分半规管 E. 前庭支、蜗支和茎乳动脉均不是终动脉
A. 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后面中部 B. 内耳道底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路动脉穿行 C. 内耳道底被横嵴分隔为上、下两部 D. 上部的前份为面神经区;下部的前份为蜗区 E. 上、下部的后份有前庭上区、前庭下区和单孔,分别有蜗神经3个支通过
A. 内耳神经即前庭蜗神经 B. 蜗神经分布于内耳道 C. 前庭神经上支称椭圆囊壶腹神经,分布于椭圆囊斑和上、外膜半规管的壶膜嵴 D. 前庭神经下支称球囊神经,分布至球囊斑 E. 前庭神经后支称后壶腹神经,分布至后膜半规管的壶腹嵴
A. 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 B. 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C. 鼓膜中心向外突起,称鼓膜脐 D. 上1/4的三角区称为松弛部 E. 与外耳道底约成45°~50°的倾斜角
A. 外侧1/3为骨性部,内侧2/3为软骨部 B. 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 C. 软骨部可被牵动,将耳郭向后上方牵拉,可使外耳道变直 D. 婴儿外耳道几乎由软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检查时须拉耳郭向后下方 E. 外耳道皮肤发生疖肿时疼痛难以忍受
A. 外侧壁又名鼓膜壁 B. 下壁称颈静脉壁 C. 上壁又称盖壁,分隔鼓室与颅后窝 D. 前壁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后壁 E. 内侧壁称迷路壁,后壁也称乳突壁
A. 连通鼻咽与鼓室 B. 保持鼓膜内、外两面的压力平衡 C. 可分前内侧份的软骨部和后外侧份的骨部 D. 咽鼓管咽口在吞咽运动或张口时处于关闭状态 E. 小儿咽鼓管短而宽,接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
A. 内耳又称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 B. 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组成 C. 骨迷路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 D. 膜迷路由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组成 E. 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相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