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Ⅰ B. Ⅱ C. Ⅲ D. Ⅳ E. Ⅴ
A. ⅫA-ⅪA-PF3-Ca<sup>2+</sup> B. TF-ⅦA-Ca<sup>2+</sup> C. FXA-ⅤA-PF3-Ca<sup>2+</sup> D. ⅤA-ⅧA-PF3-Ca<sup>2+</sup> E. ⅨA-ⅧA-PF3-Ca<sup>2+</sup>
A. Ⅰ、Ⅴ、Ⅷ、 B. Ⅱ、Ⅶ、Ⅸ、Ⅹ C. Ⅰ、Ⅱ、Ⅷ、Ⅹ、Ⅲ D. Ⅺ、Ⅻ、PHMWK E. Ⅲ、Ⅴ、Ⅸ、Ⅹ
A. 血浆ELT明显缩短 B. t-PA活性降低 C. 纤维蛋白肽B-β<sub>1</sub>-42水平增高 D.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减低 E. 血浆FDP明显增高
A.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B. 使环腺苷单磷酸(cAMP)生成增多 C. 抗血小板聚集 D. 扩张血管 E. TXA<sub>2</sub>和PGI2在血小板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对生理作用完全相反的调控系统
A. 肺梗死 B.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C. DIC D.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E.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 糖尿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B. 双缩脲法的参考值为2~4g/L C. 也称为Ⅰ因子 D. 也称为Ⅱ因子 E. 多发性骨髓瘤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A. 糖尿病预后 B. 尿毒症预后 C. 白血病预后 D. 急性肾炎预后 E. SLE的预后
A. 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B. 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 C. 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D. 正常的止血调节功能 E. 纤溶系统
A. 正常人TT为16~18s B.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凝血酶溶液,测定其凝固时间即TT C. 又称凝血酶凝固时间(TCT) D. 主要反映凝血过程第一阶段有无异常 E. 患者较正常对照至少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