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隔离连续分析 B. 模仿手工操作分析 C. 非隔离连续分析 D. 同步分析 E. 模块化系统分析
A. 3.5~5.3 B. 6.0~9.0 C. 6.5~8.5 D. 7.3~9.5 E. 5.0~10.0
A. 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B. 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C. 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D. 免疫复合物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E. 免疫标记物混入琼脂糖凝胶内
A. 拉丁支双命名法中,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B. 细菌的中文译名是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C. 细菌的科学命名具有明确分类等级特点,由科名和属名构成 D. 细菌的科学命名可用拉丁文字形式表示 E. 细菌的命名由《国际细菌命名法典》所决定
A. 菌落大,呈黏液状,相互融合,以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 B. 常扩散生长,出现迁徙生长现象 C. 中等大小、圆形、凸起、灰白色、湿润、光滑菌落 D. 圆形、隆起、光滑湿润、不透明,菌落初呈白色,随后因种不同发展成黄色、白色或柠檬色 E. 扁平粗糙型菌落
A. 抗原变化 B. 抗体失活 C. 放射化学纯度降低 D. 细菌污染 E. 超过半衰期
A. <1μmol/L B. <2μmol/L C. <10μmol/L D. <17.2μmol/L E. <34.4μmol/L
A. 2% B. 3% C. 4% D. 5% E. 6%
A. 自身抗体检测 B. 病原体检测 C. 免疫病理检测 D. 细胞表面抗原和受体检测 E. 以上全是
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 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C.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 D.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 E. 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