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主要基牙上设计作用良好的卡环 B. 设计应力中断式卡环 C. 取功能性或压力印模 D. 增加间接固位 E. 排硬质牙
A. 增加压力,与黏膜紧密接触 B. 唇颊侧龈端尽量减少接触面积 C. 桥体唇颊侧龈端与黏膜接触,颈缘线与邻牙一致 D. 尽量增大与黏膜接触面积 E. 保持与黏膜之间一定的间隙,利于清洁
A. 邻接触 B. 牙冠的高度 C. 基牙的预备面积 D. 缺损大小 E. 粘固剂厚度
A. 阻止(牙合)向脱位 B. 阻止龈脱位 C. 阻止近远中向脱位 D. 阻止唇向脱位 E. 阻止舌向移位
A. 制备牙轴面聚合度 B. 制备牙的松动度 C. 修复体与制备牙的密合度 D. 黏结面的粗糙度 E. 粘固剂的厚度
A. 阿莫西林 B. 甲硝唑 C. 四环素 D. 螺旋霉素 E. 红霉素
A. 根分叉区牙石多 B. 细菌毒力强 C. 根分叉区的解剖特点 D. 磨牙承受的咬合力大 E. 牙根数量多
A. 1~2个月复查1次 B. 3~6个月复查1次 C. 9个月复查1次 D. 10个月复查1次 E. 12个月复查1次
A. 可波及牙间乳头、边缘龈和附着龈 B. 牙龈暗红发绀或苍白色 C. 自发性出血 D. 牙龈坏死、疼痛 E. 以上全是
A. 两个基本发育完成的牙齿由增生的牙骨质将其结合在一起 B. 一个牙胚发育而成的双牙畸形 C. 牙齿数目不少 D. 冠部不分离而根部分离 E. 相邻两个牙结合,牙本质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