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调强照射 B. 代替挡铅块 C. 形成动态适形野 D. 形成不规则射野 E. 改善X射野的半影
A. 源皮距采用常规治疗距离 B. 照射野为10cm×l0cm C. 参考深度为水下10cm D. 有效测量点位于电离室前方距离电离室几何中心0.6倍电离室半径处 E. 每次测量时,机器跳数预设为100MU
A. 每周 B. 每月 C. 每年 D. 换新源时 E. 不作检查
A. X线机诊断 B. 加速器治疗 C. 核医学检查 D. 核试验 E. 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
A. 电子枪 B. 加速管 C. X射线靶 D. 磁控管 E. 电子枪灯丝
A. ±0.5mm B. ±1.0mm C. ±2.0mm D. ±3.0mm E. ±5.0mm
A. 质量阻止本领比 B. 线性组织本领比 C. 线性散射本领比 D. 质能吸收系数比 E. 质量散射本领比
A. 10<sup>1</sup>-10<sup>2</sup> B. 10<sup>3</sup>-10<sup>4</sup> C. 10<sup>5</sup>-10<sup>6</sup> D. 10<sup>7</sup>-10<sup>8</sup> E. 10<sup>9</sup>-10<sup>10</sup>
A. 准直器散射因子以治疗机标称源皮距处10cm×10cm野归—到1 B. 当10cm×10cm野归—到1,射野大于10cm×10cm时准直器散射因子大于l C. 准直器因子通常通过带平衡帽的指形电离室进行测量,以便提供最大剂量建成 D. 在射野较小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拉长源皮距的方法测量准直器因子,以便保证射野充分覆盖电离室以及外加的平衡帽 E. 准直器因子同时受到原射线和散射线的贡献影响
A. 可以用来重复病人获取图像数据时的体位 B. 对放射线是透明的 C. 用于建立治疗机的空间座标系 D. 即计划的射野中心点 E. 应放在CT扫描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