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带通的低截止点可以选择1~3Hz B. 带通的高截止点可以选择100~300Hz C. 分析时间为100ms D. 平均叠加次数100~200 E. 棋盘格大小10’~30&rsquo
A. C<sub>3</sub> B. 颈膨大部 C. T<sub>8</sub> D. T<sub>9</sub> E. T<sub>10</sub>
A. 髓内肿瘤 B. 髓外硬膜内神经纤维瘤 C. 髓外硬膜外转移瘤 D. 脊髓血管畸形 E. 脊髓转移瘤
A. 出现于NREM睡眠Ⅱ期 B. 可延续到NREM睡眠Ⅲ期 C. 主要分布在顶区和额区 D. 一个完整的K-综合波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E. K-综合波是由睡眠引起的
A. 细胞膜对K<sup>+</sup>通透性开始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 细胞膜对Na<sup>+</sup>通透性开始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C. 细胞膜对K<sup>+</sup>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D. 细胞膜对Na<sup>+</sup>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 细胞膜对Na<sup>+</sup>、K<sup>+</sup>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A. 是化学传递的物质基础 B.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 C. 在突触小泡内储存 D. 其释放与Ca<sup>2+</sup>的转移有关 E. 发挥完效应后都经酶解失活
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 传导的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D. 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关 E. 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
A. 表现“全或无”特性 B. 有不应期 C. 是个别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微小的电变化 D. 是大量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较大的电变化 E. 是神经末梢单个动作电位引起的终板膜上的电变化
A. 最常见于清醒期 B. 最常出现于中央区(C<sub>3</sub>/C<sub>4</sub>) C. 频率范围在9~11Hz D. 躯体运动可使其抑制 E. 受睁闭眼的影响
A. 经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B. 维持与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C. 为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 弥散投射至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E. 电刺激时,出现同步化脑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