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R=2.58×10<sup>-4</sup>C/kg B. 1C/kg=2.58×10<sup>-4</sup>R C. 1R=1C/kg D. 1R=3.87×10<sup>3</sup>C/kg E. 1C/kg=3.87×10<sup>-3</sup>R
A. 像素 B. 视野 C. 矩阵 D. 像素大小 E. 视野大小
A. 像素位数越多灰度级数越多 B. 像素位数越多图像细节越多 C. 灰度级数越多图像细节越多 D. 灰度级数越少图像质量越高 E. 灰度级数越多图像越细腻
A. 不同能量造影剂 B. 不同能量X线 C. 不同能量的电流 D. 不同能量的机械波 E. 不同能量的机器
A. 动脉内碘浓度与对比剂的碘浓度成正比 B. 兴趣区血管内峰值碘浓度与注射对比剂的剂量有关 C. 心功能差的患者,心排出量低,而中心血量高 D. IVDSA时,注射位置可行中心或外周注射对比剂 E. IVDSA时,动脉内碘浓度取决于所给予的碘注射速率
A. 患者仰卧、头先进 B. 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 C. 定位像为胸部前后正位像 D. 扫描基线从膈顶开始 E. 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
A. 二维时间飞跃法(2D-TO B. 二维相位对比法(2D-P C. "黑血"技术 D. 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 E. 三维相位对比法(3D-P
A. 横轴位易于显示 B. 检查时取仰卧标准解剖正位,也可采用膝关节10°~20°外旋位,足先进 C. 交叉韧带扭曲,形态呈波浪状 D. T<sub>1</sub>WT<sub>2</sub>WI,韧带内均可见不规则高信号灶 E. 正常韧带轮廓分裂
A. 铅 B. 铁 C. 混凝土 D. 水 E. 以上都是
A. 适应证垂体微腺瘤,垂体腺瘤,桥小脑角占位,鞍区脑膜瘤 B. 常规采用高分辨、薄层矢状、冠状面扫描 C. 微小病变,如垂体微腺瘤需做动态增强扫描 D. 横断位是观察垂体和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E. 鉴别鞍区病变的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脂肪抑制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