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可避免胃肠刺激作用 B. 可避免肝肠循环 C. 可避免药物副作用 D. 可避免不良反应 E. 可避免首过消除
A. 专一性高,活性高 B. 专一性高,活性低 C. 专一性低,个体差异大 D. 专一性低,个体差异小 E. 专一性高,个体差异大
A. 消除速率加快,应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B. 消除速率减慢,应适当减少给药剂量 C. 消除速率加快,半衰期延长,应适当减少给药剂量 D. 消除速率减慢,半衰期缩短,应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E. 消除速率不变,半衰期延长,应适当减少给药剂量
A. 药物的吸收过程达到平衡 B. 药物的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C. 药物的作用最强 D. 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E. 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
A. 决定用药剂量 B. 决定给药间隔 C. 决定选用药物剂型 D. 决定给药途径 E. 估计药物安全性
A. 1~2个t1/2 B. 3~4个t1/2 C. 4~5个t1/2 D. 6~7个t1/2 E. 10个t1/2
A.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B. 作为间隔给药时间的依据 C. 预计药物显效的时间 D. 预计药物消除的时间 E. 预计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A. 药物被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 B. 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C. 药物被破坏一半所需的时间 D. 药物排出一半所需的时间 E. 药物毒性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
A. 加倍剂量 B. 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C. 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D. 每2小时用药一次 E. 不断用药
A. 增加半倍 B. 增加一倍 C. 增加两倍 D. 增加三倍 E. 增加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