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B. 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C. 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D. 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A. 尽可能预防二代病例发生 B. 加强监测,及早发现疑似病例 C. 暴发早期,开展强化应急免疫 D. 加强常规免疫,消除免疫空白
A. 标本应尽快送到检测实验室,可以等待收集更多的标本再送 B. 将盛装标本的容器放在有封口的塑料中,用冷藏盒或保温瓶 C. 将标本送检单和调查表放在塑料袋中,再用胶带固定在冷藏盒的上部 D. 安排运送日期,确定运送日期后通知实验室标本运送的时间和运送方式
A. 晨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 B. 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 C. 教室等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D. 开展预防麻疹的健康宣传教育,使师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A. 麻疹疑似病例每例都进行个案调查 B. 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不用包括传染病报告卡的内容 C. 48小时内按照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录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D. 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包括在传染病报告卡基础上增加的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和体征、疫苗免疫史、接触史及标本采集情况等
A. 有发热、出疹、结膜充血等麻疹典型症状 B. 麻疹疑似病例无标本,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C. 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4-28天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但与实验室诊断麻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D. 麻疹疑似病例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释者
A. 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的尿标本10~50ml。尿液应收集在灭菌容器中,2~8℃保存 B. 尿中的脱落上皮细胞含有麻疹病毒,通常应在24小时内离心。4℃,转速500g(约1500rpm),离心5分钟 C. 弃上清,并用2~3ml病毒运输液悬浮沉淀,置于有外螺旋盖的冻存管中 D. 在离心悬浮沉淀前不要冷冻尿液
A. 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的鼻咽拭子标本 B. 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C. 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 D. 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盖并装有2ml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中
A.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对当地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B. 对出现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学校要核查晨检记录和因病缺课记录 C. 对发生疫情的用工单位,应核查其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和健康状况记录 D.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对当地各级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无须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A. 评估疫情发生地及周边地区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B. 病例免疫史、学校查验接种证工作开展情况 C. 病例居住环境、当地人口流动情况、医院感染情况 D. 综合分析暴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