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确 B. 错误
A. 回弹法; B. 超声回弹综合法; C. 后装拔出法; D. 钻芯法。
A. 构件应在0℃以上的温度中进行试验; B. 蒸汽养护后的构件应在冷却至常温后进行试验; C. 构件在试验前应测量其实际尺寸,并检查构件表面,所有的缺陷和裂缝应在构件上标出。
A.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误差宜小于±2MM,任何情况下不得大于±5%,钢筋间距的测试偏差宜小于±3MM,任何情况下不得大于±5%; B. 检测钢筋间距时,被测钢筋根数不宜少于7根(6个间隔); C. 在某些情况下,还应采用钻孔、剔凿等方法验证。
A. 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或无资料可参考时; B. 混凝土含水率较高,或者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差别较大; C. 饰面层电磁性能与混凝土有较大差异; D. 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A. 砌体的抗压强度; B. 砌体的抗剪强度; C. 砌体的抗弯强度; D. 砌筑砂浆的强度; E. 砌体用块材(砖)的抗压强度检测。
A. 成批生产的混凝土构件,应按同一生产工艺正常生产的不超过1000件,且不超过3个月的同类型产品为一批; B. 当连续检验10批且每批的结构性能检验结果均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时,对同一生产工艺正常生产的构件,可改为不超过2000件且不超过3个月的同类型产品为一批; C. 在每批中应随机抽取一个构件作为试件进行结构性能检验,同时抽取2个备用构件,以便在需进行复检时使用。
A. 工程名称及设计、施工、监理(或监督)和建设单位名称。 B. 结构或构件名称、外形尺寸、数量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C. 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安定性、厂名;砂、石种类、粒径;外加剂或掺和料品种、掺量;混凝土配合比等。 D. 施工时材料计量情况,模板、浇筑、养护情况及成型日期等。 E. 必要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 F. 检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