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B. 引起10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C. 引起5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D. 引起10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E. 以上均不对
A. IgM B. IgG<sub>3</sub> C. IgA D. IgG<sub>1</sub> E. IgE
A. 炎症介质作用 B. 调理作用 C. 免疫黏附作用 D. 溶菌和细胞毒作用 E. 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A. C1q B. C1 C3b+C4b D. C5 E. C1γ
A. CP-CH50 B. AP-CH50 C. 补体结合试验 D. CD35 E. B因子
A. 肾小球肾炎 B.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 严重感染 D. CIC清除障碍 E.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A. C1 B. C2 C3 D. C4 E. C5
A. 流感病毒 B. SRBC C. 白色念珠菌 D. 中性粒细胞 E. 单核细胞
A. 使单个补体与相应抗体结合 B. 使补体与抗体结合生成的复合物沉淀 C. 使复合物更加易于被仪器测量到 D. 使整个反应体系更加稳定 E. 封闭系统,减少非特异性反应
A. 分子结构简单 B. Fc段无补体结合点 C. Fab段结构与补体相差甚远 D. VH无补体结合点 E. VL无补体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