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QRS波群宽大畸形 B. 发生机制为触发活动 C. 常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缓慢心率情况下出现 D. QRS波群前后一定有逆行P′波 E. 主要见于双结病变
A. QRS波群为右束支阻滞型时,V<sub>1</sub>导联呈R或qR型,V<sub>6</sub>导联R/S<1 B. aVR导联QRS波群呈R型或RS型 C. QRS波群为左束支阻滞型时,V<sub>1</sub>导联呈r波时限>30ms D. 心室初始激动速度(Vi)与心室终末激动速度(Vt)之比≤1 E. 以上都是
A. 局限性放射性增高 B. 节段性放射性缺损 C. 心肌灌注显像正常 D. “花斑”样改变 E. 弥漫性放射性缺损
A. 约40%起源于回旋支,60%起源于前降支 B. 约40%起源于回旋支,6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C. 约40%起源于前降支,6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D. 约40%起源于前降支,60%起源于回旋支 E. 约4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60%起源于回旋支
A. 心率加快 B. 传导速度加快 C. 不应期延长 D. 冠状动脉扩张 E. 心肌收缩力增强
A. 单导联顺序描记心电图 B. 3导联同步心电图 C. 6导联同步心电图 D.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E. Z正交心电图
A. qv<sub>3</sub>>qv<sub>4</sub>>qv<sub>5</sub> B. 存在Q波区 C. 原来无q波的导联出现新的q波 D. 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 E. 以上都是
A.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B. 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偏移 C.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轴偏移 D. 束支阻滞图形+房室传导阻滞 E. 束支阻滞图形+电轴显著偏移+房室传导阻滞
A. 冠状沟呈额状位,近似环形,将心房和心室分开 B. 前室间沟在心室的膈面,是左、右心室在心脏表面的分界 C. 冠状沟和前、后室间沟被寇状血管和脂肪组织等填充 D. 后房间沟是左、右心房在心脏表面的分界 E. 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称房室交叉
A. 右胸前导联的J点和ST段呈穹隆型(下斜型)抬高 B. 右胸前导联的J点和ST段呈马鞍型抬高 C. 右胸前导联的T波倒置 D. 右胸前导联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右束支阻滞 E. 右胸前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