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穿透性 B. 感光效应 C. 荧光效应 D. 生物效应 E. 热效应
A. 影像层次丰富 B. 可缩短曝光时间 C. 减少散射线的产生 D. 病人射线剂量减少 E. 延长X线球管寿命
A. 结合膜层 B. 保护膜层 C. 防光晕层 D. 片基层 E. 乳剂层
A. 垂体瘤--头颅侧位 B. 额窦病变--柯氏位 C. 颅骨骨折--头颅正侧位 D. 颅骨肿瘤--头颅正侧位 E. 多发性骨髓瘤--汤氏位
A. 弥漫性肝癌、肝转移瘤 B. 结节性肝硬化、肝转移瘤 C. 弥漫性肝癌、结节性肝硬化 D. 结节性肝硬化、胆管细胞癌 E. 肝转移瘤、肝腺瘤
A. 髂前上棘 B. 耻骨联合 C. 桡骨小头 D. 坐骨结节 E. 第11肋前端
A. X线影像 B. X线信息影像 C. X线信息信号 D. X线成像过程 E. X线成像系统
A. 1.0cm B. 1.5cm C. 2.0cm D. 2.5cm E. 3.0cm
A. 病人仰卧,采用颏顶位 B. 病人俯卧,采用顶颏位 C. 垂体扫描层厚、层距分别为2mm、2mm D. 机架倾斜角度使X射线与听眉线垂直 E. 垂体扫描前方迭前床突根部、后方达鞍背
A. 肺结核 B. 周围型肺癌 C. 错构瘤 D. 炎性假瘤 E. 肺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