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1~40% B. 5~10% C. 20~30% D. 10~19% E. 41~50%
A. 溶血性输血反应 B. 输血性发热反应 C. 超急性排斥反应 D. 血小板输注无效 E. 急性排斥反应
A. 脉通 B. 右旋糖酐-20 C. 通脉液 D. 右旋糖酐-70 E. 右旋糖酐-40
A. 健康人希望预存自体血液以备需要时使用 B. 可能患有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患者 C. 有活动性癫痫病史者 D. 有献血后发生迟发性昏厥史者 E. 服用抑制代偿性心血管反应药物者
A. 较大的分子可有效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B. 较小的分子迅速改善微循环 C. 多尿意味着血容量已补足及肾功能改善 D. 增加血液的运氧能力 E. 所含的分子大小不一
A. 经血传播传染病的存在 B. 供需矛盾 C. 免疫血液学安全 D. 无法大量较长时间储存 E. 较天然红细胞产生更强的携氧能力
A. 不能耐受失血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 B. 避免生孩子时输异体血(如剖腹产)的孕妇 C. 边远地区供血困难或经济困难,而预计术中又需要输血者 D. 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者 E. 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的患者
A. 创伤外科 B. 骨科手术 C. 预计术中及术后出血在400mL以下的手术疾病 D. 胸腹部与脑部疾病 E. 泌尿外科疾病
A. 20~30IU/kg B. 30~50IU/kg C. 10~20IU/kg D. 15IU/kg E. 30~40IU/kg
A. 稀释液由晶体液和胶体溶液组成 B. 采血总量与稀释液(替补液)总量的比例为1:3 C. 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的比例为1:2 D. 胶体溶液原则上不使用血浆 E. 具体情况可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以及重要脏器功能作适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