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案例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那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师:哪些段落来描写北国的秋?生:3~11自然段。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生: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生:“慢”“润”“淡”。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生: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1)齐读第3段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生:租来的一椽“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师:回答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生:碧绿、青天、花朵。师: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生: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生:冷清。师: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师:写了秋声,可我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法?生: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师:回答得很好,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谁能再举些例子?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生:课文《荷塘月色》中,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师:很好,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生:更加孤独,凄冷。师: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生:“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生: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师:回答很好,这幅画面作者正是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还有些须凄冷、孤独。…… (2)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师: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生:灰尘尘的天气,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生:干净利索,而不是南方的“混混沌沌”。师:很好。这幅画面出现了两个都市闲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生: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师:透露出怎样的心境?生:悠闲中透露出一种感伤寂寞。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生: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这句对话,让我们体味一下“故都的秋”的秋味。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读得怎么样?生:太快,太平淡,没有微叹的语气。师:再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唉,天可真凉了--”生:“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师:很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秋味”。(3)读第5~9段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谁能描绘一下剩下的两幅图?生:第5段描绘的是秋蝉的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生:第9段描绘的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以了另一种含意,把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师:这两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绘的景象都表达出来。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而这又是散文的什么特点的体现?生(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师:那么,文中的“形”是什么?“神”又是什么?形神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呢?生:“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作者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生:这肯定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师:回答很准确,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问答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列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李清照词两首》其一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文说明本课选择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七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以及《李清照词两首》的另一篇《醉花阴》。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境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 2.设计一个教学片断,旨在带领学生理解诗中的“愁”情。 3.请给本文设计一道探究题,并简要说明解题过程。


问答题

案例:师:关于十九支曲文,祝肇年先生的说法很受人赞同。(幻灯片投示:祝肇年《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教材:《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师:所以,我们这节课准备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幻灯片投示: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品赏长亭送别;抓住意象感受离愁别恨;体会情景交融优美意境)师:《长亭送别》的十九支曲文,经过大家的“公推直选”,最终有五首曲子“金榜题名”!请看。(幻灯片投示:十九支曲文的名称,其中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首曲子变红加粗)师(明知故问):大家喜欢听歌、唱歌吗?听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吗?(教师以唱代问,以下形式同)听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吗?听过“相见时难别亦难……”吗?还听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吗?(老师每唱完一些句子,学生总会有一些相应的回答,最后,全班学生热烈地鼓掌)师(友好地笑):这下可好了!你们的掌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对你们也就有话可说了。大家知道,很多的诗词作品通过唱的形式更深入地走进听众的心坎里,而元杂剧本身就是用来唱的,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元人的唱法,但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用流行歌曲的调子,甚至自己编曲,演绎一场现代版的《长亭送别》。(生颇有些兴趣,有的在做交流)师(充满期待地望着全班同学):好,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选你最喜欢的一支曲子,能唱的捧个唱场,爱读的捧个读场!(众生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或谱曲,或朗读,演唱、体悟,试图还原元杂剧音乐的元素,谱“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让音乐激发我们对文字的深沉的感悟。(幻灯片投示:选一曲你最喜欢的,或唱或读,深深体悟其中的美妙。生:探究,谱曲,朗读,交流,体悟)师:(适时点拨)大家可以抓住其中最能体现美妙意境的意象,抓住人物的情感,或抓住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句进行赏析。 至于赏析的时间,我不作限制,只要你感觉你喜欢的那支曲子准备得差不多了就停下,然后就请你来施展才能。师:(见生停下了)谁先来?生:(有点不好意思地)我唱[端正好]。(生唱完,全班鼓掌)师:唱得真好!你为什么唱得这样“情深深,意切切”呢?(生从意象的选择上简要地说了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不仅唱得好,而且理解得也不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这个秋,莺莺和张生在做什么呢?离别时刻,离人心上愁啊!哪位同学能把你的点评说一说?生:我是先把它散文化了再点评的。师:好啊,说给大家听听。生:(读)暮秋时节,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大雁已早早向南方飞去;秋风萧瑟,吹得百花凋零,百草憔悴,露冷霜寒,更显出一派冷清与凄凉的景象。经过霜露洗礼的片片枫叶,早已红得如醉人的脸,它们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仿佛离人的眼泪一滴滴落下。“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并取其景色的凄清,烘托出送别的冷清气氛和莺莺因即将离别而无比悲伤的心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设问手法,莺莺流了这么多眼泪,以至经霜的树林都变红了。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和悲凉冷清的心境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伤感悲凄的意境。(生读着,师用欣赏而惊愕的表情听着,其他的学生也有些激动,最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问题:1.上画是《长亭送别》课堂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试针对此设计作一评析。


火星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