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靠近齿顶处 B. 靠近节线的齿根部分 C. 靠近节线的齿顶部分 D. 靠近齿根处
A. 受压侧的齿根部分 B. 受拉侧的节线部分 C. 受压侧的节线部分 D. 受拉侧的齿根部分
A. 在主、从动轮节线附近的齿面上产生沿齿宽方向的凹沟 B. 在主动轮节线附近的齿面上产生沿宽方向的凹沟,在从动轮节线附近的齿面上产生沿齿宽方向的凸棱 C. 在主、从动轮节线附近的齿面上产生沿齿宽方向的凸棱 D. 在从动轮节线附近的齿面上产生沿齿宽方向的凹沟,在主动轮节线附近的齿面上产生沿齿宽方向的凸棱
A. 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再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B. 按弯曲疲劳强度设计,再按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C. 只需按接触强度计算 D. 只需按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并将模数加大10~20%以考虑磨损的影响
A. 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再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B. 只需按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并将模数加大10~20%以考虑磨损的影响 C. 只需按接触强度计算 D. 按弯曲疲劳强度设计,再按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A. 按弯曲疲劳强度设计,再按接触疲劳强度校核 B. 按接触疲劳强度设计,再按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C. 只需按接触强度计算 D. 只需按弯曲疲劳强度计算,并将模数加大10~20%以考虑磨损的影响
A. HBS1> HBS2 B. HBS1 < HBS2 C. HBS1= HBS2
A. 小齿轮淬火,大齿轮调质 B. 小齿轮调质,大齿轮正火 C. 小齿轮正火,大齿轮调质 D. 小齿轮调质,大齿轮淬火
A. 76 B. 80 C. 78 D. 82
A. 齿轮宽度 B. 齿轮直径 C. 齿轮在轴上位置 D. 齿轮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