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学立法原则 B. 民主立法原则 C. 维护宪法秩序和法制统一
A.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 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C. 劳动法、仲裁法、知识产权法 D. 社会法、刑法、程序法
A. 列入全国人大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关于法律草案的说明后,由代表团审议,并由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 B. 凡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要经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后,才交付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 C.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因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经两次审议即交付表决 D.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审议的,该法律案终止审议
A. 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可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 B. 自治县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应按程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C. 设区的市市政府制定的规章应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市所在的省级人大常委会和政府、国务院备案 D.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审查认为地方性法规同宪法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应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予以撤销的议案或者建议
A.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 B. 经授权,行政法规可设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C. 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的时候,应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听取其意见 D. 地方各级人大有权撤销本级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A.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B. 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予以公布 C.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举行会议七日前将草案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 D.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应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A. 从法的正式渊源上看,“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B. 公布后的所有法律、法规均以在《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文本为标准文本 C.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均可采取“条例”、“规定”、“办法”等名称(该项表述正确。按照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称“条例”、“规定”、“办法”等。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地方性法规也可采取“条例”、“规定”、“办法”等名称。) D. 所有法律议案(法律案)都须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和通过
A.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B. 行政法部门就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构成的 C. 国际公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D. 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
A. 属于民法商法规则 B. 是立法议案 C. 是法的正式渊源 D. 是规范性法律文件
A. 同一机关制定的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B.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C.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D.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