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案例分析为简答题,试依据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对应题目。东海大桥连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洋山镇,2005年12月10日正式通车运营,是当时全球最长外海大桥。大桥全长32.5千米,总投资额71.1亿元,工程总设计师林元培院士。东海大桥历时40个月优质高效建成,综合指标达到优良级;与国际同类工程相比,工期缩短一半,投资节约60%,开创了中国外海超长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先河。大桥包括两座大跨度海上斜拉桥、四座大跨度的预应力连续梁桥、 大量的大跨径整跨安装的非通航孔桥、15米水深中筑起的长达1.9公里海堤、开山320万立方米建成的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沈家湾大型构件预制场等。东海大桥主航道桥是中国第一座在外海建造的大跨度斜拉桥,主航道桥全长830米,主通航孔净宽300米,离海面净高达40米,可满足万吨级货轮的通航要求;主塔全高159米,主塔基础采用直径2500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主墩桩长110米,辅墩桩长85米。非通航孔桥工程量占整个东海大桥海上段92%左右,非通航孔桥墩基础主要采用直径1500钢管桩,桩长53至83米不等,每根桩分上下两段制作完成,壁厚分别为25和18mm,总数量5467根,大型打桩船海上沉桩作业;上部结构为跨度70/60米混凝土预制简支变连续体系。近岸浅水区段、近岛区段水深较浅或暗礁较多,基础分别为钻孔灌注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其中PHC桩直径1200,壁厚150,桩长38至44米不等,共计387根,沉桩施工采用移动支架法作业。东海大桥西端芦潮港为沙泥滩地,围海造地形成陆域。桥区海域,海床较为平坦,水深一般在8~12m左右,近岸浅水区水深为0~5m。海上段基岩埋藏较深,基岩面标高由北向南逐渐抬高,标高为-230m~-160m,第四系堆积层厚度160~220m。非通航孔桥墩及主梁等结构采用大型构件工厂化预制、现场快速安装的施工方案。非通航孔桥结构型式根据不同区段的条件分别确定,利于模数化、标准化、工厂化制作,设计单跨分别为50m、60m、70m连续梁。近芦潮港侧50m跨连续梁采用移动支架逐跨现浇施工,近大乌龟岛侧50m跨连续梁逐段现浇顶推施工。其余采用整孔节段预制,简支架设,墩顶现浇接头形成连续梁的方法施工。1000吨和500吨级副通航孔桥连续梁采用节段悬臂浇筑的施工方法。主航道桥为双塔单索面斜拉桥,最大跨径420m,主梁为钢-混凝土结合梁,底部为钢箱梁,顶板设计为C60高性能砼。主梁梁高4m,工厂分段制作,每节段长8m,共103个梁段,制作完成后运抵桥位吊装,钢梁栓锚连接,混凝土顶板接缝段现浇湿接头。主航道桥主塔采用倒Y形塔,斜拉索为7毫米直径高强度镀锌平行钢丝束,冷铸锚,梁上标准索距8m,塔上标准索距2m。墩桩、承台、主梁的防腐保护,采取高性能混凝土+控制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等措施。混凝土外表面涂防水涂层。东海大桥取得突破的七大关键技术分别是:海上施工测量定位技术、海上施工平台建造技术、混凝土套箱承台施工技术、桥墩墩身一体化施工技术、大型混凝土箱梁场内运输技术、整跨混凝土箱梁海上安装技术、防腐以及提高耐久性成套技术、重交通高腐蚀下桥面铺装技术。“东海大桥工程”,荣获2006年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东海大桥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简答题

    案例分析为简答题,试依据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完成对应题目。北京中信大厦,又名中国尊,是中国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位于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占地面积11478平方米,总高528米,地上108层、地下7层,可容纳1.2万人办公,总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建筑外形仿照古代礼器“尊”进行设计。结构体系大楼平面基本为方形,上下宽度渐变,底部尺寸约为78mx78m,标高385处腰线平面尺寸为54mx54m,底部尺寸约为69mx69m。2013年7月开工建设,2018年12月竣工。大厦采用巨型钢-混凝土筒中筒双重抗侧力体系,主要结构体系由外框筒和核心筒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型钢柱等组合形成钢-混凝土核心筒。外框筒由巨型柱、巨型斜撑、转换桁架以及次框架组成。巨型柱位于塔楼角部,贯通至结构顶部,并在各区段分别与转换桁架、巨型斜撑连接。巨型柱底部截面形状为多边形,中部及上部为矩形,采用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在设备层及避难层共设置8道转换桁架,其杆件为焊接箱形截面。巨型斜撑沿各区外皮设置,也为焊接箱形截面。次框架包括重力柱和外环梁,均为焊接H形截而,其仅承担本区重力荷载,不参与整体抗侧。大厦组合楼板层厚度随高度和功能有所区别,其中办公层厚120mm,嵌固层300mm,加强层300mm采用钢筋桁架形式。北京中信大厦采用桩筏基础,基坑深度38米,局部达到40米,其基础底板东西长136米、南北宽84米。塔楼区、过度区底板厚度分别为6.5米、4.5米,总体积达56000立方米,为了实现底板大体量C50混凝土的一次性不间断浇筑,项目动用200台混凝土罐车、2000余名建设者共同作业。纯地下室部分采用天然地基。深基坑施工应用了地下连续墙、锚杆、混凝土灌注桩、止水帷幕、深井降水、临时栈桥等工艺和设施。为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并控制沉降,基础筏板下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径为1m和1.2m,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圆砾层,有效桩长为40m和4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采用桩端桩侧后压浆,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4500kN和16000kN。浇筑完成的底板与下部896根基础桩形成坚实有力的基础,共同托起拔地528米高的摩天大楼。大厦应用了智能顶升钢平台,长43米、宽43米、最大高度38米,有7层楼高,平台顶推力达4800吨,施工电梯可直达平台,两台大型动臂式塔吊、混凝土布料机、临建设施、物料堆场等与模架融合,工人们在全封闭平台内作业,可同时进行4层核心筒立体施工,实现了“在工厂内建造摩天大楼”的高效建造效果。大厦按抵御8度地震烈度设防,是国内高强度钢材用量最大、比例最高的建筑。项目不仅结构设计使用了BIM技术特别是结构参数化设计和分析手段,实现经济性和安全性的统一,而且把BIM技术深入应用于建设过程中,实现工程的全关联单位共构、全专业协同、全过程模拟、全生命期应用。中信大夏创造了8项世界之最。一是在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建造的世界最高建筑。二是全球超高层建筑中最高最大的室内观光平台(净高约18m,挑空3层的无柱空间,360°俯瞰北京城)。三是世界最大截面的多腔体钢管混凝土巨型柱。四是64㎡双轿厢观光穿梭电梯提升高度全球最大。五是施工用跃层电梯提升高度全球最高和提升速度最快,分别为514m和4m/s。七是世界房建施工领域承载能力最高、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顶升钢平台——4800t,1849㎡,12个顶升支点。八是全球地下室最深、层数最多、底座面积最大(6084㎡)的超高层建筑。中信大厦创造了15项国内之最。首个业主主导,采用EPC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大型开发工程;首个采用双总包施工管理的超高层建筑;超高层项目地下室层数最多;国内室内空气品质最优的超高层建筑;国内高强度钢材(Q390)用量最大、比例最高的建筑;民用建筑基坑深度最深;底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方量最大;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的最高建筑物;巨柱翼墙厚度之最,墙体厚度最大为2400mm;房建领域直径1200mm旋挖钻孔桩有效桩长达54.6m;底板首次使用直径40mm,HRB500级钢筋,超过1.7万t;最大内灌外包C70自密实混凝土多腔体巨型柱,单个巨柱截面面积约90m2;第一个采用“临时/永久”结合消防水系统,实现临时消防与永久消防的无缝连接;第一个利用PW协同平台,实现从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各专业分包的全面协同的项目;第一个利用BIM模型、三维扫描等技术辅助项目管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全生命周期的项目。


    火星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