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达到规定的理论板数 B. 固定相和流动相比例适当 C. 分离度R应大于1.5 D. 色谱峰拖尾因子T在0.95~1.05之间 E. 流动相的流速应大于1mL/min
A. 是气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 B. 是高效液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 C. 检测时样品被破坏 D. N2与燃气的比例通常为1:1-1:1.5, 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通常为1:5-1:10 E. 只对电负性化合物有响应
A. 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较好的分离前提下,尽可能选择较低的柱温 B. 柱温选择模式有恒温和程序升温两种 C. 柱温应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有温度和最低使用温度之间 D. 对于比较复杂的宽沸程样品,适合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 E. 一般比检测器温度高30度
A. 内标物质应是样品中不含有的纯物质 B. 内标物的色谱峰应与待测物质的色谱峰相近 C. 内标物的色谱峰应与待测物质的色谱峰完全分开 D. 内标物质的性质应尽量与待测物组分接近 E. 内标物质必有具有紫外吸收
A. 酸洗法 B. 碱洗法 C. 老化 D. 硅烷化法 E. 端基封尾处理
A. 配制5-7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对照品溶液 B. 标准曲线不可随意延长 C. 标准曲线上的点不可随意舍去 D. 待测化合物的浓度应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 E. 线性相关系数r≥0.9999
A. 对于载体有一定的润湿性 B. 具有较高的选择能力 C. 表面无活性 D. 热稳定性好 E. 对试样中各组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
A. 固定液的选择遵循“相似相溶”的原则 B. 对于非极性的试样,选择非极性固定液分离,各组分按沸点顺序依次分离 C. 对于极性物质的分离,选择极性固定液,各组分按极性的差别依次分离 D. 对于能形成氢键的组分,一般选择用氢键型固定液 E. 当组分间的主要差别是沸点时,一般选择极性固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