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排除了心室肥大、药物、束支阻滞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 ST段下移出现在胸前导联最有意义,尤其V5导联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导联 B. 一般认为下斜型、水平型和上斜型ST段阳性标准分别为J点后60mm处下移≥1mm、≥1. 5mm及≥2mm C. ST段改变持续时间长,涉及导联多及伴有血压下降是反映病变严重的可靠指标 D. Ⅱ导联较易出现假阳性,诊断价值非常大
A. <150米,严重心衰 B. 150-425米,中度心衰 C. 426-550米,轻度心衰 D. 正常>600米
A. 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生理极限或预计最大心率 B. 亚极量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亚极量心率 C. 症状限制运动试验的终点为出现必须停止运动的指征 D. 低水平运动试验的终点为达到特定的靶心率、血压和运动强度
A. 心电图ST段改变 ,一般认为下斜型、水平型和上斜型ST段阳性标准分别为J点后60mm处下移≥1mm、≥1. 5mm及≥2mm B. 运动中发作典型心绞痛 C. 运动试验中血压未能相应升高 D. 运动诱发心律失常 E. 心脏变时功能不全
A. 利用运动中的自我感觉来判断运动强度,在6~20级中每一单数级各有不同的运动感觉特征 B. RPE与心率和耗氧量具有高度相关性 C. 各级乘以10常与达到该点的心率大体上一致(应用影响心率药物的除外) D. 一般运动锻炼的RPE分级在12~15之间,说明运动强度是合理的 E. 中老年人也应达到11~13
A. 如运动负荷逐渐加大的过程中收缩压不升高(收缩压峰值<120mmHg或收缩压上升<2OmmHg),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B. 如运动负荷逐渐加大的过程中收缩压较运动前或前一级运动时持续降低≥10mmHg,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C. 如运动负荷逐渐加大的过程中收缩压或低于静息水平,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D. 出现异常低血压反应的工作荷量越低,反映病情越重
A. 在排除了心室肥大、药物、束支阻滞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情况下, ST段下移出现在胸前导联最有意义,尤其V5导联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导联, B. Ⅱ导联较易出现假阳性,诊断价值有限 C. 一般认为下斜型、水平型和上斜型ST段阳性标准分别为J点后60mm处下移≥1mm、≥1. 5mm及≥2mm。 D. ST段改变持续时间长,涉及导联多及伴有血压下降是反映病变严重的可靠指标
A. 活动平板试验 B. 踏车试验 C. 便携式运动负荷仪 D. 台阶试验
A.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I级 B.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一般体力活动时,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II级 C. 患有心脏疾病,其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感到舒适,较一般体力活动为轻时,即可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III级 D. 患有心脏疾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在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任何体力活动均可使症状加重为IV级
A. 心电运动试验 B. 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 C. 核素运动试验 D. 6分钟步行试验 E. 心肺运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