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五经”之一,原名为《诗》,“经”是汉儒加的。 B.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吴声歌》。张若虚这首诗是沿用乐府旧题所作的格律体诗歌。 C.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摸鱼儿”是词牌名,该词分为上下两片,属于双调。 D.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被前人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汉魏以来,祭文多模仿《诗经》中的“雅”“颂”四言韵语或用骈体。
A. 《国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文学价值最大。《伯兮》选自“卫风”。 B.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后期著名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宋之问 、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C.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几句出自辛弃疾的词《青玉案 ·元夕》。 D.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又名《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传记》,是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
A. 全诗紧扣标题的春、江、花、月、夜来写,以月为中心意象,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 B. 全诗是按照“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的抒情线索来安排结构层次的。 C. 诗歌融情于景,借描写景物抒发主人公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丝淡淡的哀伤。 D. 诗歌语言清新优美,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A. 这是一首饯别诗,抒发了主客双方分别之际的离情别绪。 B. 全诗意气豪放,语辞慷慨,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C. 诗中“览月”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暗示了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D. 该诗中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诗句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早散发弄扁舟” 。
A. 小说对宝玉挨打的原因和反响着墨较多,而对宝玉挨打的过程却写得简略,这是因为挨打过程不是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核心材料,所以略写。 B. 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在于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上的对立。 C. 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的不同之处是: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D. 黛玉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劝宝玉从今以后要一心走仕途经济的正途。
A. 诗歌题为《神女峰》,却把镜头对准了积淀数千年的民族潜意识,使诗歌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历史纵深效果。 B. “新的背叛”的意蕴不仅仅止于爱情,它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锁链。 C. “美丽的梦”是指神女从一而终的守望,“美丽的忧伤”是指神女苦苦的等待没有结果,其奉献牺牲是悲哀的,同时又是伟大的。 D. 诗人虽然不认同神女的爱情观,但对神女对待爱情的坚贞与执着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A. 敢问何谓也 B. 惟兄嫂是依 C. 君何患焉 D. 君将若之何
A. 从结构上说,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前面还有一个楔子。 B. 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C. 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分别属于不同的宫调。 D. 元杂剧一般是由正末或正旦独唱,称为末本或旦本。
A. 汇集替代品的信息 B. 确定你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做决策 C. 确定需求的程度和满足需求的紧急程度 D. 认识产品是否能够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
A. 对 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