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反映出宋代统治者事先防卫和细密苛严的立法倾向 B.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主张,表明宋代统治者将国内矛盾视为心腹大患,置于消弭打击的优先序列 C. 宋代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立法用法转向苛严繁复的路线 D. 宋代修正了唐末以来的苛法,一改唐代律令体例,用法务求宽平
A. 建隆四年,在后周《显德刑统》的基础上,修成三十一卷的《建隆重详定刑统》 B. 《宋刑统》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刻版颁行天下的律典 C. 与《宋刑统》并行的法律渊源,还有令、式和编敕,其中尤以编敕重要 D. 《宋刑统》完全舍弃了唐律的篇章体例,实现了诸多立法创新
A. 敕是皇帝发布的诏令,编敕是将历年皇帝所颁行的敕令加以整理编纂,使其成为常法 B. 编敕在晚唐出现,至宋成为主要法律渊源 C. 编敕是宋代最主要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形式 D. 宋神宗变法时,编敕的地位上升,完全取代了《刑统》
A. 例传自唐代,至宋,例分断例和事例两类 B. 断例是在中央司法审判活动中创制的法律规范 C. 事例是皇帝或中央台省发布给下级的指令,经编纂而为例 D. 例对敕、律起补充作用,当例与敕、律冲突时,一律优先适用敕、律
A. 贪赃官不用请、减、赎当 B. 赃官逢赦亦不得叙用 C. 贪赃不论死,但赃官不许堂除、任亲民官 D. 赃至流,永不叙用
A. 折杖法 B. 刺配 C. 充军 D. 凌迟
A. 宋代恢复了唐代的均田制,针对宋初人口流散、田土荒芜的现状,颁敕招揽流民,计口授田,分永业、口分田供民耕种 B.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国策,努力在田税制度上实现均税,以求提高聚敛效率,减轻贫民负担 C. 宋代土地制度中,租佃制度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倾向十分明显 D. 在田税上,宋代仍然继承中唐以来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赋
A. 户部是宋代中央财税机关,掌握宋代财税大权 B. 度支司、盐铁司、户部司在宋代从六部中独立出来,统归三司使管理,负责全国财计 C. 元丰改制时,尝试将三司归入户部,使户部名实相副 D. 宋代专门制定了“市易法”“市舶条法”,由国家直接参与商品交易与市场经营,同时抽取贸易税,极大增加了朝廷财税收入
A. 提举常平司 B. 经略安抚司 C. 提刑按察司 D. 转运司
A. 宋代的田契分白契和红契两种 B. 白契指交易双方私下订立的田宅交易契约。红契指交易双方达成一致后,到官府依法缴纳契税,由官府在白契上加盖官印的契约 C. 在宋代,只有加盖官印的红契才有法律效力,契约上的官印即是完税凭证,又是产权证明。 D. 一旦发生争讼,则以红契为准据断案。没有红契的,可准依白契断案,但应在白契上用印,使之变为红契,用印的契税与初次缴纳契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