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张林是“搜搜”网站某个部门的副经理,他管理的属下有六个人,这些人能力都很强,而且积极主动,非常敬业,该部门50%的业绩来自于这七个人的贡献。年初,刚毕业的大学生李刚被任命为经理助理,他年轻有能力,工作细致。张林的一个下属对自己所负责的页面进行改版时,不仅部门经理要确定增设和删除哪些内容,连经理助理李刚也要对栏目的数量、字数要求等细节问题做出指示。他们的指示和建议虽然都有一定道理,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不一定最适用。张林认为,既然下属对页面设计有自己的想法,就应该尽可能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前提是不影响整个部门的发展,只要他们能保证完成每个季度的目标,就应该允许他们有一点点所谓的领导眼里的“瑕疵”,不要管的太细。可现在的这种状况,使张林和他的下属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完全按照两个“领导”的意思走,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这样下去,沟通成本极高,内耗严重。最近,网站机构调整,原来重要但现在已不重要的部门也并入了张林所负责的部门,这些人原本级别就比张林高,资格也比他老,让他们服从管理很不容易,因此,张林要花更多的时间听取他们的意见。张林真是无所适从,既要服从部门经理的指挥、又要满足经理助理的要求,还要协调与老同志的关系。他感到很累。仔细阅读上面的短文,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应用领导工作原理,分析这个部门存在的问题。(8分)(2)结合你的认识,提出改进建议。(7分)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3.优秀企业家马恩华是河北省保定棉纺厂厂长,在他上任之初,由于企业经营困难,有2000多名职工要求调走,另谋出路,即使来上班的职工也心不在厂里。马恩华没有怨职工。他说:“职工涣散,关键是领导没有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企业越是困难的时候,领导越要关心群众的疾苦,职工才能和企业共度难关。”他任厂长的第二天,就到职工反映较大的食堂去和食堂管理人员研究如何提高饭菜质量。他让厂工会建立职工家庭经济、住房条件、健康状况等小档案,他定期调阅,实实在在地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排除后顾之忧。他赢得了职工的信任,也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10年努力,不仅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恢复了勃勃生机,而且使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一流水平,1994年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固定资产净值相当于1984年的10倍。马恩华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财富,而他当厂长十几年间,始终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生活待遇不特殊,最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这位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的前河北保定一棉纺织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被誉为“社会主义企业家”。问题:1.马恩华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他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带动职工,那么领导的影响力都包括哪些方面呢?(5分)2.案例中提到了马恩华以情动人,激励职工的事例,主要是运用了精神激励方法,请问,目前企业经常采用的精神激励方法主要有哪几种?(5分)

4. 以制造富豪榜和慈善榜闻名的英国人胡润提供的一组数据似乎是慈善流行的乐观佐证据:2006年的慈善家榜从2005年的50位扩大到了100位,榜上前50位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累计捐赠近51亿元,比2003年到2005年累计的13.5亿元翻了近4倍。榜上的100位慈善家从2003年至今,共捐赠了56亿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真的到了大规模慈善来临的临界点了吗?中国企业家们真的开始普遍直面社会责任了吗?纷纷攘攘慈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从2006年6月开始,目前在中国做慈善风头最健、知名度最高的三个人(陈光标作为另类暂不评述):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余彭年,他因为将自己20亿元的财富捐给社会而声名远播,被称谓中国的慈善冠军;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先后捐款5.8亿元;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的总捐款接近3亿。 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中国慈善业一个真实的侧面:做慈善多年的余彭年,叹息中国慈善环境的艰难;黄如论的观点则代表着大多数商人慈善者最朴素的动机:出于对穷苦者内心的恻隐与怜悯而一次次捐献自己的钱财;而翟美卿所运作的慈善基金会,现在则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她说她打算在10年后全心来运做基金会,“基金会规模最终将达到10亿元”。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数字则显示,占有社会财富80%的富豪们,对社会的慈善捐赠却远远不足20%!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则显示,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而与之相反的是国外的企业家富豪们纷纷做慈善,如比尔.盖茨2008年捐出580亿美元,巴菲特、索罗斯等纷纷慷慨解囊。请结合案例思考:1、为什么企业应该做慈善?2、美国的企业家为什么比中国的企业家更愿意做慈善?

5.王石者,广西柳州人氏。少有异志,及长,经营房产,遂至巨富,为万科之老大,该公司销售额曾排名内地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润达到48.44亿元。和谐年间,川中大震,死伤数万,房屋毁之十有八九,灾民流离失所。天下震动,国人莫不慷慨解囊。时有香江巨贾邵逸夫、琉球巨富王永庆、广州王老吉者,皆出钱一亿,而石出二百万并谓“普通员工捐款不得超过十元”,众哗然,痛责之,谓其贪鄙。或诘问:公,国之巨富。太平时,登珠峰、跨南极,逞一己之私欲,穷百万之民膏,未尝见公有惜金之意;今值国家危难,灾民倒悬之际,公退避三舍,独惜“黄白”,此岂非‘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也。石辩曰:灾降中国,常事也,吾留余钱以备后用。又曰:济民赈灾,人所自愿,岂能强我所难。众皆愤然,历十余日,王终出手,以1亿资金参与灾后重建。请结合案例思考:1、企业家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有何区别?2、企业家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

6.保罗在1971年从美国中西部的一所出名的大学拿到会计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到一家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芝加哥办公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9年后,他成了该公司的一名最年轻的合伙人。公司执行委员会发现了他的领导潜能和进取心,遂在1983年指派他到纽约的郊区开办了一个新的办事处。其工作最主要的是审计,这要求有关人员具有高程度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他主张工作人员间要以名字直接称呼,并鼓励下属人员参与决策制定。对长期的目标和指标,每个人都很了解,但实现这些目标的办法却是相当不明确的。 办事处发展得很迅速。到1988年,专业人员达到了30名。保罗被认为是以为很成功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 保罗在1989年初被提升为达拉斯的经营合伙人。他采取了帮助他在纽约工作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种富有进取心的管理方式。他立马更换了几乎全部的25名专业人员,并制定了短期的和长期的客户开发计划。职员人数增加的相当快,为的是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员工来处理预期扩增的业务。很快,办事处有了约40名专业人员。 但在纽约成功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在达拉斯取得成效。办事处在一年时间内就丢掉了两个客户。保罗当下认识到办事处的人员过多了,因此决定解雇前一年刚招进来的12名员工,以减少开支。 他相信挫折只是暂时性的,因而仍继续采取他的策略。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又增雇了6名专业人员,以适应预期增加的工作量。但预期中的新业务并没有接来,所以又重新缩减了员工队伍。在1991年夏天的那个“黑暗的星期二”,13名专业人员被解雇了。 伴随着这两次裁员,留下来的员工感到工作没有保障,并开始怀疑保罗的领导能力。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了解到问题后将保罗调到新泽西的一个办事处,在那里他的领导方式显示出很好的效果。问题:1.保罗作为一位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是什么?2.这个案例更好地说明了领导的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为什么?3.保罗在纽约取得成功的策略,为什么在达拉斯没能成功?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