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乐器改革与制作的提高和专业作曲家对民族器乐创作的关注与不断投入,民族器乐合奏音乐也出现了空前的新进展。主要代表作先后有:李焕之的筝与民族乐队《汨罗江幻想曲》,周龙的根据琵琶传统大曲改编的同名大型作品琵琶与管弦乐《霸王卸甲》,彭修文的音诗《流水操》,金湘的《塔克拉玛干掠影》,刘锡津的《丝路驼铃》,何训田的《达勃河随想曲》,饶余燕的《骊山吟》,刘文金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瞿小松的管乐协奏曲《神曲》,唐建平的《琵琶协奏曲》等。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一领域的创作,仍是中国音乐界值得关注和有待深人解决的重要课题。( )

A. 对
B. 错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提琴音乐创作方面仍以马思聪的作品为主。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创作了《第三回旋曲》、《第四回旋曲》、《阿美组曲》、《高山组曲》等,这些作品都写于作者旅居美国期间,开始在国内未见任何影响。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有关单位(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马思聪研究会等)多次举办有关马思聪的纪念活动时,才有意识地对他后期上述创作给予必要的介绍。其他作品还有:夏良的《幻想曲》、敖昌群的《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黄虎威的《峨眉山月歌》、瞿小松的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郭文景的无伴奏组曲《川调》、张柯的《草海音诗》、杨歌阳的《山情》等。这些作品在不同的方面都较之马思聪的作品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但作为整体、作为独奏曲,它们还没有全面超出马思聪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

A. 对
B. 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文化部、中国音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第届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作为标志,涌现了一大批质量空前的新作。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涌现的,以谭盾、瞿小松、叶小钢、郭文景、许舒亚为代表的我国各高等音乐院校新培养出的创作群体(即所谓“新潮”群体)。( )

A. 对
B. 错

谭盾是一位非常有才能和创意的作曲家,他在国内学习期间,就以交响乐《离骚》在1981年“第一届全国交响音乐创作评奖”中获奖。1982年,以其弦乐四重奏《风、雅、颂》又获“德累斯顿国际韦伯室内乐作品比赛”的二等奖。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并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他在北京举行第三次个人作品音乐会。他从传统的创作风格出发,永不停息地向各种现代创作技巧靠近,并且在进行这些大胆的实验时,始终没有割舍自己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中国辽阔的大地和淳朴的人民、尤其是与中国以湖南为代表的“楚文化”的广泛联系。( )

A. 对
B. 错

叶小钢在国内学习期间,有些作品(如大提琴曲《中国之诗》民族器乐曲《八匹马》等)在国内外获奖,为他20世纪80年代末赴美深造创造了条件。他的创作风格接近汪立三提出的“新潮与老根”的美学观点,力图既保持与民族传统的深厚基础和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又巧妙地吸取各种现代创作新技法的经验。如他的《第二交响乐“地平线”》,就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世界屋脊西藏地区的丰富感受,利用藏族民间歌唱音调又运用现代无调性作曲技巧所创作的一部比较易解但又十分动听的现代交响音乐。该作品在1992年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 )

A. 对
B. 错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