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23年5月,巴赫举家迁至莱比锡,在莱比锡他计划为教会年写五套康塔塔(大约每年60首),最后完成了两套,第三套只写了一部分,其他部分不幸遗失了。现存的巴赫康塔塔有()首,占了他作品总数的一半(其中绝大多数是),因此相当重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运用了()曲调的康塔塔。巴赫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两部受难乐——() (1722-1723年作,1724年首演)和() (1727年首演,1729和1736年修改)使德国的()体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这些作品超越了()的局限,具有很强的(),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精神。英国音乐学家帕里认为《马太受难曲》是(),也有人认为它是“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问世之前的最伟大的戏剧作品。”A、三百多;宗教康塔塔;经文歌;《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B、两百多;宗教康塔塔;众赞歌;《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C、应答受难乐;宗教仪式音乐;思想性;人道主义;“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D、受难清唱剧;宗教仪式音乐;戏剧性;人道主义;“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A. 三百多;宗教康塔塔;经文歌;《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
B. 两百多;宗教康塔塔;众赞歌;《约翰受难乐》;《马太受难乐》
C. 应答受难乐;宗教仪式音乐;思想性;人道主义;“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D. 受难清唱剧;宗教仪式音乐;戏剧性;人道主义;“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1733年,巴赫创作了()中的“慈悲经”和“荣耀经”,并把它献给德累斯顿的萨克森选帝侯,以争取获得宫廷作曲家的头衔。

莱比锡的后期,巴赫的生活与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他积极出版自己的作品,教更多的学生,举办管风琴独奏会,发明或改进新的乐器。在创作上,他开始对(),即()时期的复调音乐感到兴趣,研究、抄写和改编了一些对位风格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作和巴罗克的复调音乐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这一点特别深刻地反映在他晚年的一些杰作中,其中包括()(提示:按照教材的书写顺序来填写)。

1742年巴赫以《键盘练习》第四卷为标题,出版了他的()。这首作品是应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的要求而创作的。主题是一首优美的()风格的曲调,随后是(),全曲像一首(),很有(),对()的要求很高。

1742年巴赫还创作了他()的一首世俗康塔塔(),其中()的主题向我们暗示,巴赫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吸收了一些()的倾向于()的音乐风格,而这种风格在巴赫的晚年已经开始在欧洲流行。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