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巴罗克中晚期,以众赞歌为基础的音乐体裁有四种,其中:① “将一首众赞歌的第一句改写成一个赋格主题,然后用它写成一首短小的赋格曲。它在仪式中可作为会众演唱众赞歌的前奏,由管风琴奏出。”;②“将一首完整的众赞歌旋律改写成一小段复调作品。作曲家可以采用各种手法处理众赞歌,如可以把整个旋律用长时值的大音符演奏,并放在突出的最高声部。也可以对旋律加以各种装饰或改编,还可以把众赞歌旋律的每一句都作为一个模仿点来加以复调的处理。”分别指的体裁是:()A、众赞歌变奏曲 B、众赞歌赋格曲 C、众赞歌幻想曲 D、众赞歌前奏曲

A. 众赞歌变奏曲
B. 众赞歌赋格曲
C. 众赞歌幻想曲
D. 众赞歌前奏曲

查看答案
更多问题

在巴罗克中晚期,以众赞歌为基础的音乐体裁有四种,其中:①“以一首众赞歌的旋律为基础的一套变奏。主题的比例和其他一些特在每次变奏中经常都给予保留。它也可能在仪式中由管风琴师演奏,取代唱诗班演唱的经文歌。”;②“一种较长的作品,众赞歌的旋律在其中加以自由的发展,每一句几乎都要以不同的处理手法出现多次。” 分别指的体裁是:()A、众赞歌变奏曲 B、众赞歌赋格曲 C、众赞歌幻想曲 D、众赞歌前奏曲

A. 众赞歌变奏曲
B. 众赞歌赋格曲
C. 众赞歌幻想曲
D. 众赞歌前奏曲

17世纪初,荷兰的() (JsnPieterszoon Sweelink,1562-1621)和德国的() (Samuel Scheidt,1587~1654)是重要的管风琴作曲家。前者德高望重,高徒满门。其中一些弟子后来成为北德管风琴学派的创建人,这一学派以()作为辉煌的终结。

斯威林克的器乐作品都是为()而作的,很多作品运用了()的技巧。他的单主题的幻想曲运用在()上的模仿,预示了后来的赋格曲。

17世纪末,德国著名的管风琴家和作曲家有:在吕贝克的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Buxtehude,?1637-1707),在哈雷的()的老师扎豪(F.W.Zachow,1663-1712),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的前任库瑙(JohannKuhnau,1660-1722),在纽伦堡和埃尔富特的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在吕内堡的伯姆(Georg Boehm,1661-1733),在汉堡的赖因肯(Johann Adam Reincken,1623-1722)以及() (Johann Christoph Bach,1642-1703)(他是约·塞·巴赫之前的最重要的巴赫家族的成员)。这些人形成了德国中部和北部的管风琴学派的传统,为巴赫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上述这些作曲家中,()的成就最高,他是在()与巴赫之间的最重要的一位德国作曲家。

答案查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