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在1920年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其中提到“我所理解的新古典主义,就是掌握、选择和利用以往经验的全部成果,以及这些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坚实而优美的形式。”他认为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这封信实际上成了新古典主义的宣言书。不过,在此之前,有几部作品已被认为预示了新古典主义风格,如()的《古典交响曲》(1917)、德彪西和拉威尔后期的钢琴曲,如()的《库普兰之墓》(1917),以及萨蒂的《官僚小奏鸣曲》(1917)等。( )
A. 风格的统一、复调的高度发展和明朗的客观性气质;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
B. 风格的统一、复调的高度发展和明朗的客观性气质;肖斯塔科维奇;德彪西
C. 古希腊艺术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和巴赫的复调成果;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
D. 古希腊艺术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和巴赫的复调成果;肖斯塔科维奇;德彪西
查看答案
新古典主义作为音乐运动真正开始是在()年,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以他的第一部新古典主义作品、舞剧()的首演为标志。( )
A. 1913;《春之祭》
B. 1920;《浦契涅拉》
C. 1909;《火鸟》
D. 1911;《彼得鲁什卡》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焰火》(1908)原是给他老师女儿的结婚礼物,带有印象主义色彩,1909年在彼得堡上演,引起了俄罗斯舞蹈团主持人佳吉列夫(Sergey Diaghilev)的注意。佳吉列夫委托斯特拉文斯基为他的舞蹈团在巴黎演出创作舞剧音乐,从()开始,接着(),一直到(),这三部舞剧的成功演出,奠定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西方的巨大声誉。( )
A. 《浦契涅拉》;《俄狄浦斯王》;《浪子生涯》
B. 《婚礼》;《士兵的故事》;《阿波罗》
C. 《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
D. 《魔女之吻》;《诗篇交响曲》;《阿贡》
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他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追求“无感情性”,强调在“纯音响体系中建立秩序和规则”,就必然使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缺乏感人的力量。他所谓的“回到巴赫”主要是指巴赫音乐的(),而不是巴赫作品中()。尽管他有一半以上的作品属于新古典主义,但其中不是没有变化:(1)模仿或暗示过去作曲家的(),既有浪漫主义以前的,也有浪漫主义或浪漫主义以后的。(2)虽然有的作品比较客观、冷漠、理智,更典型地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要求,但有的作品仍有一定的(),保留了哪怕不多的浪漫主义成分。(3)很多作品是纯音乐的,也有的作品借助于其他艺术手段,共同表现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 )
A. 复调对位;充满戏剧性的鲜明特征;创作方法;浪漫气质
B. 宗教情怀;“不规则珍珠”的表象;基本手段;现实基础
C. 人文思想;纯粹的技术要素;探索而形成的积淀;超常表征
D. 结构因素;富有表现力的感情内容;音乐素材;感情因素
20世纪音乐产生的变化,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新音乐在20世纪有过两次高潮:( )
A.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10、20年代。
B.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
C.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世纪80、90年代。
D.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