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戏曲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外,也存在一些值得深刻总结的教训,具体表现为:( )
A.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戏改”工作,实际上还是以少数“懂戏”的干部为主,以制定方针、由上向下”贯彻执行的工作方式推开。因此,有些“戏改”干部常常以“领导”自居,缺乏虚心向艺人学习、也不切实依靠艺人的积极参与,有时反而将其看作“被改造”对象强制贯彻,工作作风简单粗暴。
B. 最初的“戏改”工作,过分偏重于“剧目”的改革,即对旧剧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对保有所谓“封建毒素”的剧目一律采取“禁演”,而缺乏细致、慎重、认真分析的态度,使不少艺人感到十分为难,甚至想不通。由于过分强调旧剧目(有些其实只是夹杂一些一般旧思想的民间传说的“历史题材”,如《四郎探母》、《锁麟囊》等,但在这些剧目中却保留颇有分量的传统技术经验、或是某一流派在“戏曲改良”运动中所丰富的创新)的封建思想,持以单纯的批判、排斥,忽略了对这些剧目中所凝炼的深厚艺术造诣的全面分析和继承。
C. 对某些特殊行当(如“小生”、“花旦”等)和特殊技巧(如花旦、刀马旦的“踩踽”)也被认为是旧时代封建意识的“残留物”而被禁,致使有些名角,如京剧名小生叶盛兰,名旦荀慧生、于连泉(即“筱翠花”)等的个人绝技也因此被废止。特别是在1960年后,某些人在江青的影响下,过分突出了“三并举”方针中的“发展现代戏”这一方面,而对另两方面的工作基本置之不顾、甚至发展到制造了种种刁难,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相当严重!
D. 以上三点都为选项。
随着1952年开展“文艺思想改造”学习后,对当时的音乐批评工作也逐渐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比较突出的有:( )
A. 如对一些抒情歌曲创作(如对《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你是灯塔》、《拂晓的灯光》、《九九艳阳天》等歌曲)的批评及讨论。
B. 如,对贺绿汀一个“发言”在《人民音乐》上开展了将近一年的集中“讨论”(实质上是批判);对汪立三等人对“冼星海器乐创作的批评”进行的所谓讨论和批判等。
C. 对这些问题尽管曾引起有关领导的关心和积极引导,但是,它们实际上也因此遗留了不小的、影响深远的“后遗症”。
D. 以上三点都为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