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西域传》中提到了当时的罗马帝国,称:大秦国,一名“犂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塈之。有松栢、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髠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徧。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輙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榖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对这段记载,错误的理解是:
A. 古代由于技术原因,很难维系跨区域、跨文明圈的中外文明密切交流,因此对遥远彼方文明法制的了解,大多通过道听途说或中介文明获取
B. 中国古代文献对西方文明的描述,几乎都是错误的
C. 汉代人已经了解到罗马帝国是一个强大富庶的文明,也拥有与中华文明相当的法制发展水平
D. 汉代人对同为农耕立国的罗马帝国抱有明显好感,希望能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
关于近代中国人对外国法制认识的深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中国对外国法制的认识,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历史进程而逐渐深入的
B. 中国对外国法制的认识,自近代以来,主要集中于威胁中华文明最深最切的西方法制文明
C. 中国对西方法制文明的认识,是完全被动的、被迫的,是被西方文明强加给中华文明的
D. 中国通过对西方法制文明的了解、借鉴与模仿,确定了近现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基本路径为对西方近现代法制的继受和移植
对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理解错误的是:
A. 这个主张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后的第一个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天朝上国思想
B. 这个主张学习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并不主张借鉴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
C. 这个主张系统论证于魏源的《海国图志》
D. 这个主张肇于林则徐在两广总督任上署理洋务之际接触到的大量西方文明信息
近代中国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认为: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西艺之医最于兵事有益,习武备者必宜讲求。才识远大而年长者宜西政,心思精敏而年少者宜西艺。小学堂先艺而后政,大中学堂先政而后艺。西艺必专门,非十年不成;西政可兼通数事,三年可得要领。大抵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然讲西政者亦宜略考西艺之功用,始知西政之用意。对这种主张,下列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 张之洞认为,即便西方文明有诸多优于中华文明之处,中国本土学术仍然是中国人传承自身文明必须学习的根本
B. 张之洞认为,学习西学,主要在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必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中国的政治法律本身已经很好,不需要向西方学习
C. 张之洞认为,相较年长者,年轻人更适宜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D. 张之洞认为,西方政治中最好的,就是其法律制度